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
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
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
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
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
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
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
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马嵬行
赏析
- 诗歌背景
- 马嵬行创作时间与作者
《马嵬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约作于贞元九年或十年。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在马嵬驿被逼自尽的悲剧,以及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皇权衰落的历史背景。
- 诗歌原文与翻译
- 诗句原文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
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
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
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
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
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
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
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译文
- 马嵬行译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询问邻里孩童,他们都说杨贵妃是在去蜀的路上被赐死的。
军家诛杀的是杨家族亲,天子却放弃了这位妖艳的贵妃。
众官吏都躲在门后屏住呼吸,而杨贵妃却拉着皇帝的衣服。
她低回旋转着美丽的眼睛,阳光明媚却不刺眼。
杨贵妃饮酒时,金屑洒落,忽然间如同舜帝的韶光消逝。
曾经为她服过的杏丹,颜色始终如初。
随着皇家车辆的尘土已经远去,里巷的人们前来观看,爱慕她的旧日妆容,那正是君王为她画眉的地方。
她穿着的履綦已经消失无踪,但履组的光芒依然闪烁。
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只看到她留下的凌波袜。
邮童喜欢追寻她的足迹,私下解开他的绶带结。
这千千万万的观者,虽然看到了杨贵妃的残迹,但缕香已经断了,香气不再延续。
她的指环照亮了她的骨头,首饰的价值胜过连城的城池。
最后她将被带到咸阳市,仍然让商人感到惊讶。
- 诗歌主题与思想内容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马嵬坡事变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皇权衰落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紧密关联。诗中通过对杨贵妃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同时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思想内容
诗中提到“军家诛戚族”和“天子舍妖姬”,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权力者的自私。通过杨贵妃的命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民众生活的关注。
-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
- 比喻与象征
在诗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如“贵人牵帝衣”和“风日为无晖”,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杨贵妃被剥夺自由和尊严的痛苦。同时,诗中的象征元素如“紫袍”和“玉佩”也寓意着皇权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 对比与衬托
诗中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通过对比杨贵妃的悲惨命运和周围人的冷漠态度,突显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如“绿野、黄尘”等,也为诗歌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 诗歌文化价值与影响
- 历史文化价值
《马嵬行》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诗歌,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它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体制、社会风气以及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文学影响
《马嵬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刘禹锡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现代解读与评价
- 现代解读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马嵬行》不仅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引发了人们对权力、道德和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 评价与批评
对刘禹锡的《马嵬行》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诗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也有人批评这首诗过于悲观和消极,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尽管如此,无论如何评价,《马嵬行》都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