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鬓惊秋华发新,可怜红隙尽埃尘。
西山一梦何年觉,明月堂前不见人。

《蝉鬓惊秋华发新,可怜红隙尽埃尘》,出自唐代诗人刘氏妇的《明月堂》。诗中表达了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蝉鬓惊秋华发新”描绘了一种时间带来的变化。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这里用来象征青春或美好时光。惊秋则暗示了秋天的到来,秋天常常被联想到萧瑟、凋零,因此这一句也透露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华发新”,即指新长的白发,反映出诗人在感慨中也流露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认识。

“可怜红隙尽埃尘”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消逝的哀伤。红隙可能指的是春天的花丛或秋天的落叶,而“尽埃尘”则强调了一切都已归于尘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深刻认识和深深的悲哀。

“西山一梦何年觉,明月堂前不见人”是整首诗的高潮和结尾。这里用“西山一梦”形容人生的无常,如同一场梦一样难以把握,而“明月堂前不见人”则表达了诗人在追寻过去记忆时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失落。这种情感深化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蝉鬓”、“华发新”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和对无常人生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诗人抒发了内心的忧郁和对过往的回忆。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