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
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
孔明深有意,钟会亦何才。
信此非人事,悲歌付一杯。

【注释】

望空问真宰:望空,即仰望天空。真宰,指天地自然。

此路为谁开:此路,指这条由蜀入吴的通道。为谁开?意即这条道路是何人开辟?

峡色侵天去:峡,峡谷。

江声滚地来:江声,指长江水波的声音。滚,指冲击、撞击的意思。

孔明深有意:指诸葛亮对吴国的用心。孔明,诸葛亮的号。

钟会亦何才:钟会,字士季,魏文帝曹丕时的名臣,官至司徒,封晋公,谥曰忠武侯。才,才能。

信此非人事:信,相信。此处指相信这条道路的开辟不是人为的事。

悲歌付一杯:悲歌,悲伤的歌。付,寄托。杯,指酒杯。

【解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入蜀后,表达了他对于蜀道开通的感慨与惋惜之情。首联“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写出了诗人面对蜀道的疑惑与不解。颔联“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描绘了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于蜀道景色的喜爱与赞叹。颈联“孔明深有意,钟会亦何才”则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赞美与敬仰。尾联“信此非人事,悲歌付一杯”则是诗人对于蜀道开通的感慨与惋惜之情的抒发。全诗通过对蜀道风光的描绘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入蜀之后所作,通过描写蜀道风光和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表达了他对蜀道开通的感慨与惋惜之情。

首联“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诗人站在蜀道之上,抬头仰望天空,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他不明白这条通往江南的道路究竟是由谁开辟出来的。这句诗中的“望空”二字,既表现了诗人面对蜀道时的心情,又暗示了他对于蜀道开通的原因的好奇和探寻。

颔联“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则是对蜀道雄奇险峻特点的具体描绘。诗人用“峡色侵天”来形容蜀道的高峻陡峭,用“江声滚地”来形容蜀道的水势汹涌澎湃。这两个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蜀道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蜀道美景的赞美和赞叹。

颈联“孔明深有意,钟会亦何才”,则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称赞。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智谋。诗人在这里将二人相提并论,既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才能的评价。

尾联“信此非人事,悲歌付一杯”,则是诗人对于蜀道开通原因的感慨与惋惜之情的抒发。他明白这条通往江南的道路并非人为所能开辟,而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蜀道风光的描绘,又有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