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
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
【注释】
却赴南邑:却,回、返;赴,前往。南邑,指江西南昌,因南昌古为南县而得名。留别苏台:苏台,指苏州,这里泛指友人。知己,知心的朋友。又过梅岭上:梅岭,在江西大余县西南,为五岭之一。上,山岭之上。岁岁此枝寒:岁岁,每年;此枝,这棵树的树枝;寒,冷。落日孤舟去:落日,太阳西坠时;孤舟,孤独的小船;去,离去。青山万里看:青山,山色青色;万里,远达千里。猿声湘水静:猿声,猿鸣的声音;湘水,即洞庭湖的水系。湘水之南有洞庭山,故称湘水。静,宁静。草色洞庭宽:草色,草木的颜色,这里指洞庭湖周围广袤的草野之色;洞庭,指洞庭湖。宽,宽阔。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生涯事,指生活琐事;唯,只;应,应当;把钓竿,用钓竿钓鱼。
【赏析】
这首七绝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诗中“梅岭”和“洞庭”都是诗人经常游历的地方。首联“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说明诗人要告别他的朋友和知己,返回南方的南昌了,所以“苏台”是朋友的别称。“又过梅岭上”,表明诗人又要离别梅岭。“岁岁此枝寒”,写出诗人对梅岭的依恋之情。梅岭上的梅花,年年盛开,而如今却要离开它,令人感到惆怅。颔联“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是写诗人乘着一叶小舟,向青山远去。夕阳渐渐西沉,小舟在江面上缓缓行进,远处青翠的群山连绵不断,诗人伫立船头眺望远方,心情十分舒畅。颈联“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湘水岸边,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异常平静;洞庭湖一带,草木繁茂,绿波荡漾。颈联写景与尾联写人,相互映衬,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尾联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生涯事”,指隐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事情。诗人认为隐居生活是最适宜的,只有用钓鱼这种方式来度过自己的晚年才最合适。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写诗人在江南游览的情景以及与朋友离别的情景来表现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