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注释】

苕溪:今称苕溪水,流经浙江绍兴。梁耿:名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别后见寄:是诗人在谪居长沙时,朋友写诗相慰。酬答:应作答的诗。梁耿:名不详,可能也是作者的朋友。落日孤舟解携:是说夕阳西下时,诗人独自把船解缆开走。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意思是说,鸟儿飞往平旷的原野,行人跟随着流水的方向。

千里:指洞庭湖。万重:形容湖水之浩大。平芜:指原野。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秋。当时王叔文、王伾等以“永贞革新”为号召,力主变法,遭到宦官与藩镇割据势力的反对,失败后被贬谪至边远州郡。诗人在长沙任司马参军时也遭此厄运,因而有《江潭夜月》一诗,借明月来抒发感慨。这首酬答诗是诗人对梁耿的劝勉之词。

诗的前两句,写景兼点明时间、地点和原因:清川、永路,指苕溪;落日、孤舟,说明是傍晚时分;“解携”,即解缆,意为分手。这两句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又说明了这次分别的原因——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被迫分手。“孤舟”、“解携”二字,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凄凉。

三、四句写景,进一步烘托出离别时的惆怅心情。“鸟向”四句,是说:鸟儿飞向平原旷野,行人随着流水的方向,分道而行,天各一方。这里用典,“平芜”二句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殷切期望之情。

五、六句写景,但所写景色已非眼前实景,而是诗人心中的想象。“白云”句,用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境。“明月”句,是借用晋代庾阐《扬都赋》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意境。这两句既是对梁耿的勉励之词,又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愁”字是全篇的核心,它集中概括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长沙的所见所闻。“芳草”句,用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典故;“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长沙的芳草已经长得茂盛了。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前四句写景,中间四句叙事,最后两句抒情。结构紧凑严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全诗八句,除第一句外,其余皆押韵,其中第三句和第六句同押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