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矜妖艳色,不顾丹青人。那知粉缋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北风雁急浮清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可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答案要点。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作逐句翻译,并给出关键词的注释,最后进行赏析。考生要注意诗句的字面意思,同时要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诗意。
第一、二句:诗人用反语手法,写王昭君自恃其美貌,而不顾画工如何描绘。“那知”两句写王昭君被画师所欺骗,最终嫁给了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这两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面上是说自己不知画笔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实际上却是讽刺画工之无能和王昭君的轻信。
第三、四句,写王昭君出嫁匈奴后的生活状态。“上马辞君”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王昭君离别家人的情景。“骄虏”指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这两句诗写出了王昭君被迫嫁给了敌人,她的美丽容颜只能成为敌人的武器,无法再回到故国。
第五、六句,写王昭君在匈奴过着凄清苦闷的生活。“纤腰不复汉宫宠”意思是说王昭君的纤细身姿再也得不到汉朝皇宫的宠爱了。“纤”字写出了王昭君的体态之美;“不复”二字则表达了她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幸福与欢乐。“双蛾长向胡天愁”意思是说王昭君终日以愁眉紧锁,愁思绵绵。“双蛾”是指女子两道眉毛,“胡天”指的是北方的天空,这里借指匈奴。这两句诗写出了王昭君的悲苦处境,也写出了她内心无尽的痛苦。
第七、八句,写王昭君在匈奴受到冷落甚至欺凌。“琵琶弦中苦调多”,意思是说王昭君在琵琶声中弹唱的都是悲苦的曲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琵琶本出于胡中,以阮为柱,见马上胡人罢而鼓之。”《乐府诗集》卷三十引《古今乐录》:“琵琶本出于胡中,汉灵帝西园公所造,其后蔡邕入京献之,遂为之正”。可见当时琵琶已传入中原,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王昭君在匈奴受到冷遇,又表现了她的孤寂之情。“萧萧羌笛声相和”意思是说羌笛声声哀婉凄切,与王昭君的心情十分协调。羌笛是羌族人所吹奏的一种乐器,音调悲凉。“羌笛”二字既写出羌笛的特点,又暗含王昭君的身世遭遇。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王昭君的音乐生活,又衬托出她的孤寂心情。
第九、十句:写王昭君思念故国之土,感叹自己一生的悲剧。“可怜一曲传乐府”的意思是说可怜那一曲凄凉的乐曲竟然传遍了乐府,让千秋万代的人为之伤感。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这首乐曲的悲哀和沉重。“能使千秋伤绮罗”意思是说这首乐曲能够使千秋万代的人都为之动情伤心,连华丽的衣裳都因之而感到悲伤。这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这首歌词的深刻意义。
【答案】
译文:自己自恃美丽鲜艳的容貌,却不顾画工如何描绘。哪知道粉墨涂染会让人误我终生,让我容颜变得丑陋。我骑着马离开家人出嫁到匈奴,玉颜对着亲人却默默流泪。秋风吹起,雁儿急飞,黄河万里滔滔东流。我的纤腰再也不受汉宫宠爱,双蛾长向胡天忧愁。琵琶弦中传出的是痛苦的调子(或:弹奏的曲调),萧萧羌笛声声地应合着。可怜这一首歌词流传到了乐府之中,能让千秋万代的人们为之伤心。
赏析:
这是一首借乐府古题抒写昭君不幸遭遇的七言古诗。诗的前半写王昭君出嫁匈奴后的悲惨生活,后半写她思念故国的痛苦。诗中用典贴切,感情深切,意境苍凉,语言质朴,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