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
还乡惜别两难分,宁弃胡儿归旧国。
山川万里复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
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注释】
童稚:指小儿女。牵衣:拉着衣裳(指小孩)。双在侧:两边都有。将来不可留:指长大后,不能再留在家乡了。《汉书·李陵传》说,李陵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他写信给苏武说:“臣子受命于天也。”又《后汉书·马援传》说,援有女弟,嫁为贵人,贵人大幸而有男儿,欲以为婿,援不得已许之,女不肯,乃止,援曰:“门内之臣,何敢挠乱外人之事邪!”
胡儿: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归旧国:《后汉书》载,班超从军西域,欲令假若等西过葱岭,“但将兵出玉门关”即可得还。此处指回汉朝。
山川万里复边戍:《史记》载,汉文帝曾发七郡之众以修障塞。
背面无由得消息:意谓与家人分离,音信断绝。
终日依依向南北:《汉书·终军传》,终军自请为使,上书言事。帝问日:“何不言人而说鬼乎?”对曰:“今人方使越求越,非鬼何以能中?”帝笑之。
【赏析】
《胡笳十八拍》系汉末蔡琰(文姬)所作。据《后汉书》记载,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去,作其妃子。她写此诗,表达了自己思归不得、望乡怀人的强烈感情。全诗分十八段,每段一韵,共八句。每段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意境。
第一段:开头四句写骨肉分离的情景。童稚牵着母亲的衣襟,依恋不舍,而母亲却要忍痛离开;孩子长大了以后不能再留在家乡了。这是最动人心弦的一句,是作者的感慨和愤懑。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
第二段:写别家后怀念亲人的痛苦心情。“还乡”与“惜别”是本段的两个中心词。“两难分”,说明两地相思,不能相见;“宁弃胡儿归旧国”,更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异族统治者的仇恨。
第三段:写远在他乡思念故乡之情。“山川万里”是说家乡遥远,山河辽阔;“复边戍”是说身在外,心系故乡;“背面无由得消息”,是说与妻子分离后,得不到任何消息,不知妻儿近况如何;“泪痕满面对残阳”,是说思念之情已如泉涌,眼泪流干了仍对着落日余辉,表现出思念之深。
第四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终日依依”写出了整天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向南北”是说不论方向朝哪里都思念家乡。
第五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胡妇何藉赖”是说胡妇(即胡妇,指蔡琰)依靠什么?是靠男人还是靠丈夫?这里既表现了她的不幸遭遇,也表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第六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常恨骨肉缘薄”是说骨肉分离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第七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引刀成一快”是说用刀自杀,来结束这种痛苦,是绝望的表示。
第八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上堂拜阿母”是说回到家乡,先拜见母亲,再拜见姐姐。
第九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教儿打马不教行”是说教儿打马不让其行走,是要让他永远停留在家乡,不要走远,是怕儿子走远后见不到自己的母亲。
第十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放妻出门户”是说要放妻子出门,让她到别处去生活。
第十一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著我旧时裳”是说让我穿上以前的衣服(指汉朝的衣服),是希望回到汉朝。
第十二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当须有所属”是说必须有所依托,有所归宿。
第十三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南巢北枝”是说南方的巢鸟和北方的枝条(比喻家乡和故土),意思是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要思念家乡。
第十四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东山犹可学”是说还可以在东山继续读书学习,以便将来报效国家。
第十五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西山尚可攀”是说还可以在西山继续攀登,以寄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第十六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河桥不相送”是说不再送别的场面,因为已经没有机会了。
第十七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念与君书莫相忘”是说书信往来,不要忘了互相勉励、鼓励,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第十八段:写思念家乡时的心情。“人生居世会有别”是说人生在世,总会有离别的时候。“奈何忽去暗投人”是说为什么突然离开这里,投奔别人呢?这两句是对上文的补充,也是诗人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