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凌辱兮恶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
生得胡儿欲弃捐,及生母子情宛然。
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
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恨凌辱兮恶腥膻” - 这句话表达了对侮辱和厌恶腥膻之物的情感。
  2. “憎胡地兮怨胡天” - 描述了对胡地(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憎恨以及对胡天的埋怨,即对胡人及其生活环境的不满。
  3. “生得胡儿欲弃捐” - 这里可能指的是由于民族差异或文化冲突,想要舍弃或抛弃一个胡族的孩子,但随后又不忍心这样。
  4. “及生母子情宛然” - 尽管有上述的担忧和矛盾情感,但当孩子出生后,母性本能使得母亲对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
  5. “貌殊语异憎还爱” - 这里的“貌殊”和“貌异”表明了外表的差异;而“语异”则暗示了语言的不同;尽管如此,内心深处却依然存在着对对方的好感或喜爱。
  6. “心中不觉常相牵” - 表明尽管外在条件存在差异,但内心之间仍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联系或感情。
  7. “朝朝暮暮在眼前” - 形容这种感情或联系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非常清晰可见。
  8. “腹生手养宁不怜” - 这一句强调了对孩子的养育之恩,即使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困难,内心的怜悯之情也不会减少。

译文:
在我心中充满了对侮辱和恶臭的厌恶,我痛恨这片土地,怨恨那些高高在上的胡人。
我生下了一个胡儿,想要把他丢弃,但我又舍不得,因为我与他有了母子般的感情。
他的长相不同,说话也与我不同,但我心中却对他产生了喜欢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无法摆脱。
无论我们如何相处,他都在我眼前,我对他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我对他的怜悯之情是不会改变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从最初的排斥到最终的接纳,再到内心深处的不舍和怜悯,诗歌层层递进,展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同时,诗中对胡人孩子的描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化差异和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丰富,富有戏剧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