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
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
诗句如下:
衣上年年泪血痕,只将怀抱诉乾坤。
如今主圣臣贤日,岂致人间一物冤。
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
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
翻译如下:
-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辛酸与无奈,也透露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一个士子在科举考试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这种困境不仅来自于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 诗中的“如今主圣臣贤日,岂致人间一物冤。”意味着在当今的盛世时期,官员们都是正直无私的,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做出不公正的事情。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望。
- “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名利的追求和挣扎。他形容自己的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煎熬,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这种矛盾的心情,正是许多有志之士在追求事业时所共有的情感体验。
- “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则是说,当回首审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时,他们或许都曾有过一些令人羞耻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往往都是在他们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所致。而那些曾经的错误,如今却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白发。
- 最后两句“戚里称儒愧小才,礼闱公道此时开。”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风气的看法。他认为,虽然有些士子可能只是沽名钓誉之徒,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士人阶层的素质不高。相反,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 整首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士人在科举考试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从最初的满怀期待到后来的失望沮丧,再到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诗人的情绪起伏跌宕,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现状,如官场腐败、士人地位低下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赏析如下:
这首诗是刘得仁对自己在科举考试中经历的写照。诗中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与中年时的无奈和挫败,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然而,尽管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苦,作者并未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他在诗的最后一句中写道:“方寸终朝似火然,为求白日上青天。”这句诗寓意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作者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往直前,追求光明的未来。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也为整首诗增添了励志向上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