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
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
清镜催双鬓,沧波寄一身。
空怜莎草色,长接故园春。

【解析】

本诗首句写江边的景色,第二、三两句写江上的景致,末联以“空”字点出自己孤苦漂泊的心境。全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中,景中含情。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抒写内心的感受,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凉之情。

【答案】

译文:

山映照着南徐县的傍晚景色,无数船帆驶入古老的渡口。鱼群惊起,好像从浦中跃出火来,月光照耀着渡口的人。清澄明亮的镜子催逼着年老的双鬓,沧波浩荡寄托着我的身躯。我只有徒然怜惜着莎草的颜色,却常常能接上故园的春天!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扬子江南岸泊舟的情景。前四句写江边的景色,后六句写江上的景致。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怀。

第一句中的“南徐”,即指今天的南京市,是古时的南京。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晚霞映照在南徐县的山岭上,无数船只进入了古老而又宁静的渡口。“暮色”和“千帆”这两个关键词语,把夕阳西下、江水归航的暮色和江面上成千上万的船只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第二句中的“古津”,即指古代的渡口。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古”字,表明这个渡口虽然古老但依然存在。而后面的“千帆”则进一步说明这里的渡口十分热闹。

第三句中的“鱼惊出浦火”,是说由于渔人的惊慌,使得鱼群惊逃而出,好像是从浦中跃出火焰一样。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江上的景象。

第四句中的“月照渡江人”,则是说月亮照耀在江边渡口的人们身上。这里又是一个关键词语——“月”,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是渡江人的身影,形象地表现了江上月夜的幽美和宁静。

第五句中的“清镜催双鬓”,是说清冷的镜子催促着诗人已经花白的头发。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容颜衰老的感叹,也反映了岁月流逝的无情。

第六句中的“沧波寄一身”,则是说浩瀚的江河就像是一个承载自己生命的载体,将自己的身躯寄托在其中。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物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是江河中的一滴水珠,形象地表现出了自己孤独无依的境遇。

最后两句中的“空怜莎草色,长接故园春”。这两句是说:我只有徒然怜惜着莎草的颜色,却常常能接上故园的春天。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也反映出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