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槛起边愁,荔枝谁致楼。
会须教匠坼,不欲见蛮陬。
树痹无春影,天连觉汉流。
仲宣如可拟,即此是荆州。
【注释】
①荔枝:一种水果,又名丹荔、龙目。
②高槛:高处的栏杆。
③边愁:边境之愁思。
④谁致楼:是谁建造此楼。
⑤会须:应当。教匠(jiàn)坼(chè):要命令工匠拆开。
⑥不欲:不想。见:看见。蛮陬(zōu):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
⑦树痹无春影:没有春天的影子。树痹,指树木被砍伐。无春影,即没有春天的影子。
⑧天连觉汉流:天与江水相接,感觉好像汉水流向远方。觉,感觉。
⑨仲宣:张翼德(张飞)。张翼德在荆州时,曾为荆州刺史,所以这里以仲宣代指荆州。
【赏析】
《荔枝楼》,一作《题荔枝楼》。作者不详,大约是南宋末年的词人或诗人所作。
此词借咏荔枝楼抒写对国事的忧虑和忧民之心。全词上片抒发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下片则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词语言平实而感情深沉,富有感染力。
开头二句,“高槛起边愁,荔枝谁致楼”,说荔枝楼上建起高楼,引起边疆的忧愁。“荔枝”二字,是说荔枝的种植和收获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三、四句,“会须教匠拆,不欲见蛮陬”,“会须”,应当的意思;“教匠拆”,命令工匠拆掉的意思;“蛮陬”,指西南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这两句的意思是:应该让工匠们拆除这座楼,因为不想看到蛮族的居住地。这是说,为了消除边愁,应该拆掉荔枝楼,让边疆的人们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五、六句,“树痹无春影,天连觉汉流”,说树被砍伐后没有春天的影子,江水与天空相接,感觉好像汉水流向远方。这两句是说,由于砍伐树木,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由于江水与天空相接,使人们感觉到汉水流向远方。这是说,由于砍伐树木,使大地失去了生机;由于江水与天际相连,使人们感觉到汉水流入远方。这既是对现实的描写,也是对历史的感慨。
最后两句,“仲宣如可拟,即此是荆州”,说如果张翼德能像刘备一样有雄才大略,就在这里建立荆州政权。张翼德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曾经在荆州建立过政权,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因此,这里的“仲宣”,指的是张翼德。这两句是说,如果张翼德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就会在这里建立荆州政权。这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这首词通过对荔枝楼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它既具有现实意义,也有历史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