瀵水南流东有堤,堤边亭是武陵溪。
槎松配石堪僧坐,蕊杏含春欲鸟啼。
高树月生沧海外,远郊山在夕阳西。
频来不似军从事,只戴纱巾曳杖藜。
【解析】
题德星,即登高望远。德星亭是许州城北的一处亭子,诗人在这里登高望远,感叹人生短暂。
【答案】
译文:
(1)
瀵水南流东有堤,堤边亭是武陵溪。
注释:瀵水,指颍河。
(2)
槎松配石堪僧坐,蕊杏含春欲鸟啼。(“槎松”句,用张华《博物志》中典故:槎松,槎木之皮,可以作伞,可为僧所用;“蕊杏”句,写杏花如云霞般娇美。“鸟啼”,以拟人手法写莺声。)
注释:“槎松”、“蕊杏”两句皆化用张华《博物志》中典故;“僧坐”一句化用白居易《题慈恩寺》诗句。
(3)
高树月生沧海外,远郊山在夕阳西。
注释:“高树”,“海树”互文见义,形容树木高大挺拔,枝叶茂密;“月生沧海外”,化用谢灵运诗句;“日落”化用李白诗句。
(4)
频来不似军从事,只戴纱巾曳杖藜。(“军从事”句,化用王维《送丘为下第归江东》诗句;“曳杖藜”句,化用陶潜诗中意境。)
注释:“军从事”,典出《旧唐书·李峤传》。
赏析:
这首诗写于许州城北的德星亭上。诗人站在亭上,面对滚滚的洧水,放眼望去,那远处的堤岸、亭边的小溪和近处的槎松、岩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画面之美,使诗人想起了自己当年隐居在庐山时的美好经历,于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五绝。
首联先描绘了洧水东边的堤岸和亭前小溪的美景。“瀵水”指颍水,而“南流”则表明这是颍水的一条支流。“东南”二字不仅表明了方位,而且暗示了这个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奔流而去。堤上的亭台就是人们休息游玩的地方,而“武陵溪”则是指这条小溪。武陵溪是一条有名的小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疏导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禹河,它发源于河南嵩县的大熊山麓的伏牛山中玉女峰下,流经河南新郑、郑州新郑市、许昌鄢陵县和洛阳孟津等县境,最后在洛宁县北注入洛河。这里把洧水和武陵溪相提并论,是因为两者都是发源于伏牛山的清泉。同时“武陵溪”也是诗人对家乡河流的一个美好记忆。“槎松”指插在水中的槎木,槎松配石就是槎木和石碑,这二者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堪僧坐”,意思是说这地方适合僧人打坐修行。这里的“堪”是能够的意思,而“僧坐”则是说僧人在此打坐修行。“蕊杏含春”,说的是杏花像云霞一样美丽。这里的“蕊”指的是树枝上花骨朵儿,也就是花蕾。“含春”,意思是说这些花蕾就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欲鸟啼”,说的是鸟儿好像要唱歌了。这里的“欲”是将要的意思,而“鸟啼”则是说燕子即将歌唱起来。
颔联写的是德星亭周围的自然风光,与首联形成了一个对比。“高树”指的是参天古树,“月生沧海外”则是说月亮升上了海洋之外的天空。这里的“沧海”,指的是大海,而“月生沧海外”则是指月亮升起在海平面的远方天空之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参天的古树高高地耸立着,而在月光的照射下,大海的波涛在远处的天际闪烁着光芒,整个大自然都笼罩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之中。
颈联写的是德星亭周围的景色。“频来”指的是常常来此游玩;“不似”表示不如过去那样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现在经常来到许州城北的德星亭来游玩,但是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悠闲自在了。“军从事”指的是军队中的幕僚官佐,而“不似军从事”则是指现在已经不再是幕僚官佐的身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幕僚官佐的身份了,但是仍然喜欢到许州城北的德星亭来游玩,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只戴纱巾曳杖藜”,意思是说只戴着纱巾拄着拐杖在德星亭游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已经不再是一个幕僚官佐的身份了,但是在德星亭游玩的时候仍然喜欢戴上纱巾拄着拐杖,欣赏那里的自然景色。
尾联写的是诗人对于自己的未来命运的感慨。“高树”指的是参天古树,“远郊山在夕阳西”则是说远处的郊外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秀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幕僚官佐的身份了,但是仍然喜欢到许州城北的德星亭来游玩,欣赏那里的风景。而“高树”和“远郊山”则分别是德星亭周围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