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草与行莎,相看日未斜。
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
望远临孤石,吟馀落片霞。
野情看不足,归路思犹赊。
【注释】
藉草:在草地上铺席而坐。 行莎:在莎草上行走。相看日未斜:互相看着太阳还没有下山。断崖分鸟道:陡峭的山崖上,小路如鸟翅般分叉。疏树见人家:稀疏的树林里,可以看见人家的炊烟。吟馀落片霞:诗人吟咏完毕,天边落下了片片余晖。野情看不足:野景使人看不过来。归路思犹赊:回家的路还很长,思念的情绪还很浓。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诗人正出塞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判官。
开头两句“藉草与行莎,相看日未斜”写友人同自己一起在草地或沙地中散步。“藉草”与“行莎”都是借以休息的处所。“相看日未斜”,表明两人是傍晚一同出来散步的;“相看”二字,写出二人之间的亲密无间。首句中的“藉草”,次句中的“行莎”,都是说“同”字。
三、四两句“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写眼前景色。“断崖”,指有陡峻的山崖。“分鸟道”,指山崖上小路纵横交错,形如飞鸟之翼,故云。“疏树”,意谓稀疏的树林。“见人家”,指树林之中隐约可见人家的炊烟。
五、六句“望远临孤石,吟馀落片霞”承上启下。“望远”,指望着遥远的天边,即前一句的“相看”。这两句写远眺所见:远处,一片孤零零的山峰矗立着;近处,一条细长的山溪悠悠流过。“吟馀落片霞”,写诗人吟咏完毕后,天边飘来了晚霞。“吟馀”,指吟咏完毕;“余霞”,即夕阳西下时天空的彩霞。这两句写远眺所见:远方,一座孤独的山峰矗立着;近处,一条细细的流水悠悠流过。
七、八句“野情看不足,归路思犹赊”承上启下。“野情”即野外之情,指作者在野外所看到的景物。“归路思犹赊”,意思是归途中思绪还很长。末句用《诗经·秦风·蒹葭》中“溯游从之,道阻且长”句意,表示归途遥远,思乡情绪难遣。
这首诗写秋末春初傍晚时分,同友人闲步野外,观赏风景。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二、三句描写眼前的景色,四、五句由远及近描绘具体景物,六、七两句则由近及远勾画远景。全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平实自然,清新流畅,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