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徒辞汝颖,怀古独悽然。
尚想文王化,犹思巢父贤。
时移多谗巧,大道竟谁传。
况是疾风起,悠悠旌旆悬。
征鸟无返翼,归流不停川。
已经霜雪下,乃验松柏坚。
回首望城邑,迢迢间云烟。
志士不伤物,小人皆自妍。
感时惟责己,在道非怨天。
从此适乐土,东归知几年。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中“时移多谗巧,大道竟谁传”两句写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况是疾风起,悠悠旌旆悬。”这两句写诗人在战乱中的苦闷和悲愤。“征鸟无返翼,归流不停川。”这两句写诗人的无奈与悲伤。“已经霜雪下,乃验松柏坚。”“志士不伤物”,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高远的人格魅力。“感时惟责己,在道非怨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从此适乐土,东归知几年?”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思。

【答案】

译文:

我辞别汝颖郡斋,怀念着古人古迹,心中无限凄凉。

还想着文王的教化,仍想巢父的贤德。

时事变了多了许多奸诈狡诈的人,大道理究竟由谁说?

何况现在正是疾风骤起,那飘扬的旌旗悬挂在空中。

征鸟没有了返回的翅膀,奔流不息地奔向远方。

已经经受了霜雪的考验,才显出松柏那样坚强。

回首望去城邑迢迢,只见云雾缭绕。

志士不因为物欲而忧伤,小人却都自吹自擂。

感时只有责备自己而已,在道途上并不埋怨上天。

从今以后去到安乐之地,东归不知又得几年?

赏析: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公元746年),诗人在洛阳寓居的时候。当时朝廷政治腐败黑暗,藩镇割据,社会动乱不安。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洛阳后,面对故国河山,追述往事,感慨时事而写的。

首联两句写诗人辞别汝颖郡斋,怀着对古迹的怀恋之情,心情十分凄然。“肃徒”“汝颍”,点明诗人的官职和所处地点。“辞”,指辞官。“汝颖”,即汝水、颖水,源出豫州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流入颍水。古代以颍水为名的地方很多,这里指洛阳。“尚想”,犹言“犹记”。《诗经·小雅·北山》:“溥斯景福,维日不足。天功人事,各有时宜。”《毛传》:“尚,常也;想,思也。”《释文》:“郑玄曰:‘尚,常也。’”《正义》:“‘尚想’者,犹记文王之化也。”

颔联两句写诗人对文王治国有方的称颂以及对巢父的景仰之情。“文王”,指周文王姬昌,西周的奠基人。《尚书·酒诰》:“皇天弗常,厥德匪遂。”孔颖达疏:“文王能顺天行道。”《史记·周本纪》:“文王之时……黎民咸说。”《正义》引《书序》曰:“文王在位五十年,朝野安宁。”《论语·子路》:“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陆象山《论语注》:“文王之化如春雨润物。”《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韩非子·五蠹》:“圣人之生也不遇明王,亦暗于中;人主无明,不能用师旅,而欲广威武以显功名,臣以为不便。”《汉书·古今人表》:“周公旦字子南,少修典籍,博闻强识,美音声,制雅乐,爱读书,孔子称之曰:‘大成若缺。’又曰:‘予其封于鲁哉!’”可见周公的品德修养之高。“巢父”即巢父渔,相传他是夏代的隐者,曾钓于泽,因饥食周粟而去。他住在深山中,与世隔绝。后来,人们就以“巢父”为隐居避世者的代称。《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至高阳拥立诸将有功者共立为楚王,诸将皆因击杀籍军解而争项王兵权。于是项羽勒兵而攻之,项王军壁垓下。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后人据此编成歌曲《垓下歌》。

颈联两句写诗人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多有奸诈狡诈之人,而那些正直的大道却没有人能够继承下去。这里的“谗巧”指的是奸邪小人。“谗巧”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将伐虢,荀息请焚其钟。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二国治戎,不可不慎也。夫钟,君之所以一其听也。今虢为恶政,钟将毁矣。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亡。是则吾知其所由来。公使宫之奇辅贰于虞。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之秦,命缪公曰:子卯,岁也。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执事之神,尚良惠之,以对于天下,敢不下问罪之师?不榖不及百年,若有积德,则犹可以一战。晋献公将伐虢,荀息请焚其钟。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二国治戎,不可以不戒也。钟,君之所以一其听也。今天子欲诛二子,若之何?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洁廉直刚;其为人也,忧其君,为其君详终其任。……且虞能亲于桓、庄,而不能亲于僖、文,其所以亲者近,其所以疏者远……晋献公将伐虢,荀息请焚其钟。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二国治戎,不可以不戒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宫之奇谏曰:‘虞不腊矣。’公曰:‘有母在。”宫之奇曰:‘虞不腊矣。天寒地冻。民生初著,禽兽相督。臣闻之:‘利涉冬载,雨雪瀌瀌。’越绝于沙丘,仆漏乃陈,圣臣犹其所保。况我国乎?谚有之曰:‘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晋献公将伐虢,荀息请焚其钟。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二国治戎,不可以不戒也。钟,君之所以一其听也。”

尾联两句写诗人慨叹时世艰难险阻,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寄情山水。“感时惟责己”的意思是:感慨国家动乱时,只应责备自己而已;“在道非怨天”的意思是:处在乱世之中,不应抱怨苍天。“在道”即处于乱世之中,“在道非怨天”意为:处在乱世之中,不应该抱怨苍天。“在道非怨天”,语出《周易》中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孟子·公孙丑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强国》:“桀纣无天下之义,而好尽为之,是以灭亡。”《庄子·大宗师》:“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淮南子·齐俗训》:“夫天地之大也而不足以包万物;海内之旷也而不足以纳百神。然乎天地备而万物育,神明著而四海生。”《列子·汤问》:“天道运而无所积,故日月星辰历历可睹。”以上这些论述表明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提倡的修身养性之道。“下学而上达”是儒家提出的学习过程理论。《易经》中的“天行健”,意在说明宇宙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怨天”也是《易经》的思想之一。“在道非怨天”即在乱世中不能抱怨上天。“不尤人”即不责怪别人。

尾联两句写诗人慨叹时世艰难险下,自己无法改变现实。“已霜雪下,乃验松柏坚”意思是:经历了严冬霜雪磨难,才能检验出松柏是否坚韧。“志士不伤物”意思是:志士不因外物而忧伤。“感时惟责己,在道非怨天”。意思是:感慨国家动乱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