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不可望,远处边愁起。
辇毂混戎夷,山河空表里。
黄云压城阙,斜照移烽垒。
汉帜远成霞,胡马来如蚁。
不知涿鹿战,早晚蚩尤死。
渴日候河清,沈忧催暮齿。
【赏析】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广德初,当时作者在长安。诗人目睹国运衰微,边关不宁,忧心如焚,因而写下了这首抒发忧愤的诗篇。
首联写长安不可望,远处边愁起。这两句是说,长安虽为帝都,但已无法看到它的真面目。“不可望”三字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长安城被重重宫禁所包围的幽深、险固的特点,又暗寓了长安朝廷的昏暗和腐败。“远愁起”三字,则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思。
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描绘长安城的荒凉景象:辇毂混戎夷,山河空表里。辇毂即皇帝车驾,这里泛指朝廷。“混戎夷”三字,不仅表明长安已处于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之中,而且暗示了唐朝王朝已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地步。
颈联紧承首联而来。黄云压城阙,斜照移烽垒。“黄云”二句,描绘出一幅黄昏日落时分的塞外黄昏图。在这苍茫暮色中,只见黄土高原上的烽火台像一群蚂蚁,密密麻麻,布满了整个天际。诗人以极其凝炼的文字,将边关的荒凉和战争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传说。汉帜远成霞,胡马来如蚁。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阳西坠,晚霞映红了天边时,汉朝的旌旗已经远去,成为历史的陈迹;而那些入侵的敌人就像一群蜂群一样,正从四面八方拥来。这一联既形象地勾勒出了长安城郊傍晚的景象,又暗喻了吐蕃等少数民族势力的猖獗。
末联宕开一笔,遥想当年涿鹿之战,不知蚩尤能否取胜,以及何时能够消灭胡人。这两句是全诗的警策所在。诗人以史事作比,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唐王朝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有特色:一、善于运用比喻,使诗歌形象生动具体。二、语言精练含蓄,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曰:“‘辇毂混戎夷’,语意高古。”《杜臆》也认为:“‘辇毂混戎夷’,言天子之车驾,与戎夷杂处,其气不纯矣。”“汉帜远成霞”,言汉家旗帜,已远离边关,成为遥远的历史陈迹。“胡马来如蚁”,言胡骑如蚁般地涌来。“汉帜远成霞”“胡马来如蚁”,皆以自然景物状人事,而情调则悲壮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