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岗青虬盘,右坂白虎踞。
谁识此中陵,祖龙藏身处。
别为一天地,下入三泉路。
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
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
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
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
死者不复知,回看汉文墓。
【注释】
经秦皇墓:经过秦始皇帝墓。经,经过。秦皇,指秦始皇嬴政。青虬(qiú),青白色的蛟龙,这里指陵墓上的石兽。盘,盘曲。右坂(fān)白虎踞(jù):在陵墓的右坡有一只白虎蹲踞在那里。白虎,古代传说中四象之一,代表西方。踞,蹲坐。谁识此中陵,祖龙藏身处:谁了解这个陵墓中的奥秘呢?这里是说秦始皇是自始皇帝,他的儿子胡亥即位后成为二世皇帝,也就是“祖龙”。祖龙,指秦始皇。藏身处,即藏龙卧虎之处。
别为一天地,下入三泉路:在这里分别了天地,下到地下有三重道路。别,分别。一天地,即天一地一。三泉,地下的三条路。下入三泉路,意谓从地面进入地下,再从地下进入地下深处。
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珍珠般的花朵飘飞着,像青鸟一样在空中飞舞;玉石般的光辉照耀着白兔,形容陵墓的雄伟壮观。
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国家山河换了姓氏,一切事物都随着人的离去而消逝。一易姓,改变姓氏。姓,这里指国号。万事随人去,一切事物都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
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白天有人盗挖陵墓,冬天有人放火烧树。白昼和玄冬,都是比喻时间的早晚。盗开陵,盗取、发掘陵墓。玄冬,冬季。火焚树,用火烧树木。
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可悲啊!送死的葬礼如此隆重,真是身首分离的尸体啊。哀哉,悲叹声。送死厚,指丧葬时的仪式隆重。乃为弃身具,意为身首分离的尸体,就像被丢弃的东西。
死者不复知,回看汉文墓:死者已经不知道了,回头看看汉朝的帝王墓。死者,死去的人。不复知,不再知道。汉文,指汉武帝刘彻,他是西汉的一位著名君主。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赞美秦始皇墓的宏伟壮观来颂扬秦始皇统一六国、巩固国家的伟大功绩;同时对秦始皇穷奢极欲的暴政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前两句写秦皇陵的雄奇壮丽,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又以“哀哉”两字收束,抒发对秦始皇的痛惜之情。
诗的前两句“左岗青虬盘,右坂白虎踞”是写秦皇陵地势险要,气势雄伟。青龙、白虎,均为我国古老的神兽,象征着帝王威猛之气。青虬、白虎皆指石兽。这两句诗描绘了秦始皇陵前的石雕形象——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巨大的龙形和虎形石雕,昂首挺胸,威风凛凛。诗人通过对这一壮观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秦始皇陵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诗的第三句“谁识此中陵”,则是对秦始皇陵的赞叹与肯定。诗人认为,这座陵墓是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式,旨在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接下来“祖龙藏身处”,诗人将秦始皇比作龙,暗示其强大无比。这里的“祖龙”指的是秦始皇,意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的功业彪炳史册,值得后人称道。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秦始皇的崇敬之情。
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在第四句“别为一天地,下入三泉路”中,进一步描绘了秦始皇陵的神秘莫测。诗人用“别为一天地”来说明秦始皇陵是一个独立于外界的空间,与外界隔绝开来。而“下入三泉路”则是指秦始皇陵地下有三条通道通往深处,暗喻其权力和地位之高不可攀。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神秘与威武。
接下来的“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更是诗人对秦皇陵的瑰丽景象进行生动描绘。诗人用“珠华”来形容陵墓中珍贵的文物珍宝,用“青鸟”和“白兔”分别代表天上和地下的景象,寓意着秦始皇陵的富丽堂皇和神秘莫测。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
诗人通过“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一句,表达了对历史更迭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这里诗人以山河易姓比喻国家的兴衰更替,暗示着世事无常、人事易变。而“万事随人去”则是指一切事物都随着人的离去而消逝。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对秦始皇死后政权易主、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感叹。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再次以“哀哉”两字开头,发出悲叹之音。诗人用“哀哉”两字来表达对秦始皇陵被盗掘、火灾焚烧等事件的痛惜之情。这些事件不仅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宝藏,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惋惜。诗人通过这一情感表达,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最后“死者不复知,回看汉文墓”,诗人以历史人物刘邦的墓碑为引子,引出了对秦始皇陵的反思与警醒。这里诗人用“死者不复知”来形容那些因盗掘或火灾而亡的古人已无法得知自己的墓地所在,同时也暗示着历史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而“回看汉文墓”则是指那些因盗掘或火灾而亡的古人在临死前会回头望望自己的墓地,感叹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秦始皇陵被盗掘、火灾焚烧等事件的痛心疾首之情。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秦始皇功业的敬佩以及对秦始皇死后之事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高远,既展示了秦始皇陵的宏伟壮观之美,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