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
翛翛月下闻,袅袅林际出。
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
【注释】
(1)竹:竹子。
(2)卷箨:竹子初生时,皮是卷曲的。
(3)离披:指卷曲的样子。
(4)新枝复蒙密:又长出许多新枝叶。
(5)翛翛(xiāo xiāo)月下闻:形容风声。翛翛,形容声音清亮而悠远。
(6)袅袅(miǎo):形容竹枝细长柔弱下垂的样子。
(7)芳菲:芳香的草花,此处泛指花草树木。
(8)色如一:颜色始终如一,不改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竹写人,托物言志,寄寓了作者高洁、坦荡的品格。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新,风格自然。
开头两句写竹的外形和生长状态:竹笋出土卷曲着,嫩枝上又抽出了许多新枝条,密密地覆盖了竹林。“卷箨”指竹笋刚出土时,其皮卷曲;“复蒙密”则指新长出的竹枝又密密地盖住了竹丛。“离披”和“蒙密”,分别描绘了竹笋出土时的形态和新竹长出后的形态,突出了“竹”的生长变化过程。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三句“翛翛月下闻”中的“翛翛”,用来形容风声,也暗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第四句“袅袅林际出”,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拓展,将风声与月光相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静谧、优美。这里,诗人通过描写风声和月光在竹林中交织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惆怅之情。
最后两句“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则是对整首诗主题的升华。诗人通过对比“竹”和“芳菲”的不同之处,强调了自己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他认为,虽然“芳菲”四季常青,色彩始终如一,但“竹”却能在一年四季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和特点。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竹”的特点,也寓意了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
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通过描写竹子的生长状态和与月光的交织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其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这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