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危墙势恐人,墙边日日走蹄轮。
筑时驱尽千夫力,崩处空为数里尘。
长恨往来经此地,每嗟兴废欲沾巾。
那堪又向荒城过,锦雉惊飞麦陇春。
【注释】
经:经过。洛城:今河南洛阳。
筑时:筑城的时候。驱尽千夫力:驱使了千名劳工的劳动力,用尽了他们的体力。崩处:崩塌的地方。
长恨:长久地怨恨。欲沾巾:眼泪将要流下来。
荒城:荒凉的城市。锦雉:彩羽的野鸡。麦陇春:麦田上的春天,指战乱后百姓的安居生活。
【译文】
当年建都洛阳,城墙高大坚固,可是现在却已破败不堪,使人望而生畏。
在洛阳城里,我走过了许多次。每当路过这座城垣,都会想到它的兴衰变化。
我曾在这里驻足停留,感叹世事沧桑和人事变迁,悲从中来,泪下沾衣。
如今又来到这荒废的洛阳旧城,看到那残存的城墙和飞起的野鸡,心里充满了感慨。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对古都洛阳的凭吊之词。前半首写昔日洛阳城的辉煌与今日的荒凉,后半首写自己对历史的慨叹。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首联“一片危墙势恐人,墙边日日走蹄轮。”诗人以“一片危墙”开篇,描绘出了洛阳古城曾经的辉煌。然而,如今这座城池已变得破败不堪,令人望而却步。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日日走蹄轮”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人们匆匆忙忙、络绎不绝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洛阳古城的繁华与热闹。
颔联“筑时驱尽千夫力,崩处空为数里尘。”诗人笔锋一转,转而描写了洛阳古城曾经的繁荣景象。那时,为了修建这座城池,千名劳工齐心协力、辛勤劳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如今这座城池却已经崩溃了,留下的只有满地的尘土。这里的“崩处空为数里尘”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洛阳古城昔日的辉煌与今天的落寞,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之情。
颈联“长恨往来经此地,每嗟兴废欲沾巾。”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他曾多次经过洛阳这个曾经繁华昌盛的地方,每次都不禁会想起它曾经的兴衰变化。这种感慨让他忍不住流泪,甚至到了沾湿了衣襟的地步。这里的“每嗟兴废欲沾巾”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伤感,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责任感。
尾联“那堪又向荒城过,锦雉惊飞麦陇春。”最后一句,诗人以一个转折再次回到现实,但这次却是在一座荒废的洛阳城中。他看到那残破的城墙和飞起的野鸡,内心充满了感慨和哀愁。这里的“锦雉惊飞麦陇春”既是对洛阳城荒凉景象的具体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和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古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关注和感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责任的思考。同时,诗歌也借助于具体的历史场景和细节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