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
扁舟三楚客,丛竹二妃灵。
淅沥闻馀响,依稀欲辨形。
柱间寒水碧,曲里暮山青。
良马悲衔草,游鱼思绕萍。
知音若相遇,终不滞南溟。

【注释】:

  1. 湘灵鼓瑟:传说湘水女神善于弹瑟,此诗即写她在湘江边弹奏瑟时的情景。
  2. 瑶瑟:美玉制的瑟。瑟是中国古老的弦乐器,形似琴但无琴弦。多用桐木制成,长三尺左右。
  3. 哀怨:忧愁、怨恨。
  4. 朱弦:红色的琴丝。
  5. 扁舟三楚客:指屈原。楚人称楚国为三闾,屈原曾三次被贬逐在外。这里指屈原在湘江边泛舟。
  6. 丛竹二妃灵:丛竹是湘妃吹箫的地方,《九歌》中有“湘夫人”一篇,相传舜死后葬于苍梧,其二妃娥皇、女英追至湘江,泣涕而去,化为斑竹。
  7. 淅沥:风吹竹林的声音。余响,乐声未尽而传于远处的声音。
  8. 余响:指瑟的悠扬余音。
  9. 依稀:隐约可见。
  10. 欲辨:想辨认。
  11. 形:形状。
  12. 柱间寒水碧:瑟上有两根柱上挂着冰柱,所以叫“寒冰”。碧,青绿色。
  13. 曲里暮山青:指山色入瑟,瑟声与山色相应。
  14. 良马悲衔草:《淮南子·本经训》:“夫骥之生也……马悲哀则嚼苹。”
  15. 游鱼思绕萍:《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16. 南溟:南海,大海。
    【赏析】:
    《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前后。此诗通过描写湘灵鼓瑟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深切关怀。全诗四十六字,语言清丽,情致深婉,构思新巧,富有情趣。首联“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以“瑶瑟”代指湘灵所弹的瑟,“朱弦”代指瑟上的红丝弦。“多哀怨”、“且莫听”,点明瑟声哀怨,暗示诗人对此哀怨之声的厌恶。颔联写诗人想象中的情景:“扁舟三楚客”,诗人以“扁舟”比喻诗人自己,“三楚客”指屈原,屈原被放逐之后曾漫游于楚地,故以“三楚客”指代屈原。诗人想象屈原在湘江边泛舟的情景,以“丛竹二妃灵”点出屈原流放之地——湘水之滨。颈联“淅沥闻馀响,依稀欲辨形”,写诗人听到瑟声后的感受。“淅沥”,形容风声;“余响”,指瑟声未尽而传于远处的声音。“依稀”,指瑟声模糊不清,难以辩认。尾联写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柱间寒水碧,曲里暮山青”,诗人看到瑟柱上挂着的冰块反射出碧绿的光芒,联想到山色入瑟,瑟声与山色相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良马悲衔草,游鱼思绕萍”,以良马衔草和游鱼绕萍来比喻贤才远离朝廷、飘泊江湖的痛苦心情。“知音若相遇,终不滞南溟”,以“知音”喻指贤才,言如果贤才与诗人相遇,那么他们不会滞留于南方,而是会共同追求理想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整首诗情感真挚,含蓄深沉,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