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赏析】

《符读书城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于他任东川节度使判官时。

诗以“读书”为题,却非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它不是泛指读书学习,而是特指读与自己有恩义关系的人所作诗歌,并劝慰其踌躇不前。全诗构思精巧,立意新巧。

首句“读书城南”,点明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城南,指在长安城南居住。唐人习于读书,但多限于书斋之内。这里所讲的“读书”,则是指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南”字,既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出游者的身份。

第二句“恩义有相夺”,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也是对全诗主旨的揭示。“恩义有相夺”一句,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不至。姜氏欲之,乃命连称管至父戍葵丘,还告急于齐侯曰:“瓜时而往,及瓜而代。能无咎乎?”齐侯问计,对曰:“吾与之矣。”曰:“何谓与之?”曰:“与使至前。”曰:“受君之命。”曰:“朝不及夕可也,何必待瓜?”这是说齐孝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约定到瓜地就接替职务。齐孝公没有按期前来接任,连称管至父只好自己前往。齐孝公责备他说:“你怎么能这样急迫呢?”他说:“我接受你的任命啊!朝令夕改,我怎么能等得了呢?何况瓜地已经不远了。”齐孝公被他说得无言可答,只好答应他的要求。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读书之人因某种原因不能按原定计划去某地,而被迫改变行程或推迟行动,甚至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的或任务,这时,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对方实现原来的计划。“恩义有相夺”,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作诗劝踌躇”,就是用这种道理去劝说对方不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第三句“作诗劝踌躇”,承上启下,自然引出第四句。“作诗”二字,既是对上文的回应,又是对下文的伏笔。“作诗”即“赋诗”,“踌躇”意为徘徊、犹豫。两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而耽误了行程或工作,就写诗去劝说对方不要再迟疑不决了。

末句“作诗劝踌躇”,又回到开头,照应题目。“踌躇”二字,又暗含着一层意思:作者自己也在迟疑不决。“作诗”,是他劝慰对方的具体表现;“劝踌躇”,是他对自己迟疑不决的自我批评。

这首小诗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它通过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而耽误了行程或工作,就写诗去劝说对方不要再迟疑不决了。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或问题,如果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就不会留下遗憾;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意外的后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