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衲僧牧护,任运逍遥无住。
一条百纳瓶盂,便是生涯调度。
为求至理参寻,不惮寒暑辛苦。
还曾四海周游,山水风云满肚。
内除戒律精严,不学威仪行步。
三乘笑我无能,我笑三乘谩做。
智人权立阶梯,大道本无迷悟。
达者不假修治,不在能言能语。
披麻目视云霄,遮莫王侯不顾。
道人本体如然,不是知佛去处。
生也犹如着衫,死也还同脱裤。
生也无喜无忧,八风岂能惊怖。
外相犹似痴人,肚里非常峭措。
活计原无一钱,敢与君王斗富。
愚人摆手憎嫌,智者点头相许。
那知傀儡牵抽,歌舞尽由行主。
一言为报诸人,打破画瓶归去。
诗句释义:
- 听说衲僧牧护,任运逍遥无住。 —— “听说”可能指的是对牧护和尚的传闻或故事;“任运逍遥无住”描述他随遇而安、自在洒脱的生活态度。
- 一条百纳瓶盂,便是生涯调度。 —— “一条百纳瓶盂”可能是指生活中的简单工具或容器;“生涯调度”则意味着通过这些简单的物品安排和管理生活。
- 为求至理参寻,不惮寒暑辛苦。 —— “至理”指高深的道理;“参寻”是探求或实践;“寒暑辛苦”描绘了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经历的艰辛与努力。
- 还曾四海周游,山水风云满肚。 —— “四海周游”表示广泛游历;“山水风云”暗示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和感受。
- 内除戒律精严,不学威仪行步。 —— “内除”可能是去除内心杂念;“戒律”指佛教戒律;“威仪行步”则是外在的行为举止。
- 三乘笑我无能,我笑三乘谩做。 —— “三乘”指佛教的三个修行阶段(声闻乘、独觉乘、如来乘);“无能”表示自认无法达到某个水平;“谩做”意为徒劳地尝试。
- 智人权立阶梯,大道本无迷悟。 —— “智人”指有智慧的人;“阶梯”比喻通往真理的途径;“大道”是最高的真理;“迷悟”涉及认知的困惑或明晰。
- 达者不假修治,不在能言能语。 —— “达者”指理解深刻之人;“不假修治”强调不需要刻意修炼;“能言能语”则指擅长言辞表达。
- 披麻目视云霄,遮莫王侯不顾。 —— “披麻”可能是一种象征或形容;“目视云霄”表示目光远大;“遮莫王侯不顾”意为对权势富贵毫不在意。
- 道人本体如然,不是知佛去处。 —— “道人”指追求道家之道的人;“本体如然”表示其本质真实不变;“知佛去处”意指理解佛法真谛所在。
- 生也犹如着衫,死也还同脱裤。 —— “着衫”指活着的时候穿着衣物;“脱裤”表示去世后的遗容。
- 生也无喜无忧,八风岂能惊怖。 —— “无喜无忧”意为生活中没有烦恼和快乐;“八风”可能是指自然现象或人生考验;“惊怖”是恐惧和不安。
- 外相犹似痴人,肚里非常峭措。 —— “外相”指外在的表现;“痴人”形容愚笨之人;“峭措”是形容内心非常坚定。
- 活计原无一钱,敢与君王斗富。 —— “活计”指生计或工作;“一钱”可能是指微不足道的利益;“斗富”意为与财富进行较量。
- 愚人摆手憎嫌,智者点头相许。 —— “愚人”指愚蠢的人;“摆手憎嫌”表示厌恶和反感;“智者点头相许”意指聪明人认可并赞同。
- 那知傀儡牵抽,歌舞尽由行主。 —— “傀儡”可能指木偶戏中的道具;“牵抽”是牵引和操纵的意思;“歌舞尽由行主”意味着表演和娱乐完全取决于导演或主人的意志。
- 一言为报诸人,打破画瓶归去。 —— “一言为报”意为用一句话来回报众人;“画瓶”指珍贵的画作;“归去”表示离去。
翻译:
听说衲僧牧护,随性逍遥不拘。
生活简单如瓶中水,日常琐事皆安排。
追寻至理不畏艰辛,四季轮回心不改。
四海为家见四方,山河风光皆入怀。
内心戒律严如山,行为举止不张扬。
三乘之论笑我浅,我笑三乘太矫情。
智慧之人自成梯,大道本是无迷疑。
智者不须刻意修,语言非万能之术。
眼中世界超然物,不为名利所束缚。
追求道家真义如常,非佛门之所可及。
生死如衣换换衣,离世时亦如脱裤。
生前无忧无喜乐,风雨难撼其心境。
外表如痴似愚人,内心坚毅如石砌。
生计虽微却自由,不屑于与财争利。
愚者厌恶争斗输赢,智者认可且赞赏。
无知者以为戏中戏,智者明白全由手。
一句承诺解千愁,从容告别归隐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对僧侣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随遇而安、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及对知识深度的追求。整体上,诗作透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返璞归真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