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陪游处,斜阳竹院清。
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生。
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
欲知相去近,钟鼓两闻声。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这一句描述了诗的地点是在鄱阳的大云寺中,其中“一公”可能是指某个僧人的别称或尊称。
- 尽日陪游处:整日陪伴游玩的地方。
- 斜阳竹院清:在斜阳映照下,竹院显得格外清幽宁静。
- 定中观有漏:在静坐冥想的时候,观察万物都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 言外证无生:言语之外,能够证明一切皆空,没有实体存在。
- 色界聊传法:在色界中尝试传授佛法。
- 空门不用情:在空门中,不涉及感情纠葛。
- 欲知相去近:想要了解两者之间的距离。
- 钟鼓两闻声:听到钟声和鼓声,这是寺庙中的常见景象。
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和赏析: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其一)
在这日日陪伴我的游乐场所,斜阳之下竹院显得更加清凉。
在寂静的时刻,我观察到万物都有其缺陷,这是修行中悟到的道理。
言谈之中,可以体察到一切皆是空无,无需执着于任何事物。
在色界的修行中,我试着传授佛法,但并不沉溺于情感之中。
想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真正的距离,需要用心去感悟。
听到寺庙中的钟声和鼓声,那是修行者日常的生活声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佛教修行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修行生活的体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的冥想,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即一切皆空,强调了修行者应放下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最后,通过对钟声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修行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充满禅意的场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