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求非是宝,无念自家珍。
心外求佛法,总是倒行人。
般若名尚假,岂可更依文。
有相皆虚妄,无形实是真。

诗偈

译文

外求非是宝,无念自家珍。
心外求佛法,总是倒行人。
般若名尚假,岂可更依文。
有相皆虚妄,无形实是真。

注释

  1. 外求非是宝:这里的“外求”指的是对外在的物、名、利的追求和迷恋。而“非是宝”强调了这种追求的不真实性和虚幻性。”宝”在这里比喻为宝贵之物或理想状态。
  2. 无念自家珍:无念即没有执着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自家珍”指的是个人内在的珍贵之处,即个人的本真和纯净。
  3. 心外求佛法:指出了修行者对外在的佛教教义和教条的依赖和追寻,而不是内心实践和体悟。
  4. 总是倒行人:指那些总是在外寻求知识、方法和理论,但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真理的人。”倒行”通常指的是违背自然规律或正确的方向。
  5. 般若名尚假:般若(Prajna)是一种佛教术语,意为“智慧”。这里说,般若的智慧虽然被赋予很高的意义,但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并不是真实的智慧。
  6. 岂可更依文:意味着不应该单纯依赖于外在的文字或符号来理解佛法,因为这些文字可能只是对佛法的一种诠释或解释。
  7. 有相皆虚妄:任何具有具体形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基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虚妄”在这里表示虚幻和不实。
  8. 无形实是真:强调真正的真理并不依赖于具体的物质或形式,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无形”指的是超越物质形态的,”实是”则强调其真实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外在世界的追求与内心世界的探索,揭示了人们往往被外在的东西所迷惑,忽视了内心的重要性。诗人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内心的纯净与真实,不被外界的名利所动摇。同时,也批评了那些过于依赖文字、符号来理解佛教教义的人,认为这些只是表面的解读,并非真正的智慧。这首诗鼓励读者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和体验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一种更加真实和深刻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