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无自性,万法本来虚。
外尘都不有,三界自然无。
五蕴今何在,尽总入无馀。
河沙过去佛,并在一毛如。

【注释】

意根:心识的根基。无自性:没有自己的特性。万法:一切事物和现象。本来:从本质上说。虚:空虚,空无所有。外尘:外境(包括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不:都不是。三界:欲界(有生老病死等烦恼)、色界(无欲无想)和无色界(无色无相、真空无实)。自然:本来就如此。五蕴:即“五受阴”,指色受、声受、香受、味受、触受、法受六种心理感受。今何在:现在在哪里?尽总入无余:全部都纳入到无余涅槃中。无馀:即“有余”,梵语“阿练若”。指涅槃。河沙:佛经里比喻极多的微尘或微尘聚集。过去佛:已往的佛。一毛如:像一根头发那样微小的极微世界。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哲学思想为题材,通过对佛教哲学思想的阐述,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第一句“意根无自性,万法本来虚。”意思是说,心的意识之根源并无自体性,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空的。这是对佛教哲学思想中的“缘起”概念的阐释,即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第二句“外尘都不有,三界自然无。”意思是说,外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存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对佛教哲学思想中的“无常”概念的阐释,即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第三句“五蕴今何在,尽总入无余。”意思是说,所有的五蕴(色受、声受、香受、味受、触受)都已经融入到无余涅槃中,无法再被感知。这是对佛教哲学思想中的“解脱”概念的阐释,即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涅槃,摆脱轮回的束缚。

第四句“河沙过去佛,并在一毛如。”意思是说,过去的无数佛陀都在这毫毛般微小的极微世界中。这是对佛教哲学思想中“微尘”概念的阐释,即一切皆由微小的微尘聚合而成,宇宙万物都是极其微小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