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真醍醐,三毒须去除。
嗅无酥酪气,自见如意珠。
劫火烧不然,泛海浪中浮。
昔日强索者,今日作他奴。
这首诗偈是一首佛教诗,主要表达了去除烦恼、追求智慧的主题。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欲得真醍醐,三毒须去除
- 醍醐:在佛教中是指最纯净的智慧,象征着最高的觉悟。
- 三毒:指贪、瞋、痴,是修行者必须克服的三个烦恼。
- 去除:消除或摆脱。
- 注释: 要想获得真正的智慧(醍醐),必须首先清除内心的三大烦恼(三毒)。
第二句:嗅无酥酪气,自见如意珠
- 酥酪:佛教中的美味供品,常用来比喻世间的纷扰和诱惑。
- 如意珠:佛家的法宝,象征吉祥如意。
- 注释: 当内心没有受到外界诱惑(如酥酪)的影响时,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就像看到了如意珠一样。
- 赏析: 这一联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清净。只有当一个人不受外界干扰、不被迷惑时,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灵本质,如同得到了如意珠那样珍贵。
第三句:劫火烧不然,泛海浪中浮
- 劫火:佛教用语,指生命中的苦难和无常。
- 浪花:比喻生活中的起伏不定和变化无常。
- 注释: 即使是被灾难所困扰(劫火烧然),也只是暂时的现象,最终都会像海浪一样退去,留下平静的心。
- 赏析: 这一句传达了对人生苦难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强调了一个道理:即使面临困境,也应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持,等待困难过去,回归内心的平静。
第四句:昔日强索者,今日作他奴
- 强索者:指那些曾经苦苦追求但未能得到真正智慧的人。
- 作他奴:变成别人的奴隶,失去了自由。
- 注释: 曾经那些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人,现在反而成为了别人的奴隶。
- 赏析: 这一联讽刺了过去那些追求表面知识却忽视了内在修养的人,他们最终失去了真正的智慧,变得空虚和无力。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索取得到的,而是通过内省和实践获得的。
这首诗通过对“醍醐”和“三毒”的对比,以及对生活苦难的淡然看待,传达了一种追求智慧、超越世俗束缚的人生态度。它鼓励人们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