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
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
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

惠上人房宴别

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

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

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

注释:

  1. 方袍:僧尼穿的一种长衫,这里指僧人的衣服。
  2. 龙华:地名,这里指僧人所去的地点。
  3. 支策:拿着拐杖。
  4. 法味:佛教的教义。
  5. 香积会:佛教中的一种聚会。
  6. 礼容:佛教中的礼节和规范。
  7. 逸民羽客:隐逸的高士,这里指僧人。
  8. 匡山:地名,这里指诗人所在地。
  9. 古社:古代的庙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僧人与友人在寺庙中的宴席,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表达了诗人对友情、佛教教义和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联“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描绘了两位僧人在寺庙里相聚的情景,方袍代表着僧尼的身份,开襟则表示开阔胸襟,意气风发。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体现了友情的美好。

颔联“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进一步描绘了他们的聚会内容。法味指的是佛教的教义,香积会是指佛教中的素食聚会,少施家则是佛教中的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这两句诗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态度。

颈联“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描绘了他们的友谊和对自然的欣赏。逸民羽客是指隐居山林的高士,疏竹青苔则是自然界的景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赞美。

尾联“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之情。究竟相依何处好?这是诗人对友情的感慨。匡山古社足烟霞,这是诗人对家乡的赞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自然美景和家乡的深深眷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