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馀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争臣论
深入探讨韩愈政治主张及其影响
- 原文及翻译
- 《争臣论》作者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其文章采用问答形式,旨在揭示谏议大夫阳城不履行职责的真实情况。
- 文中通过对话方式,对阳城的品行和行为进行批评,指出他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荒废职守。
- 韩愈认为,作为官员应忠于职守,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
- 关键词汇与注释
- 关键词:阳子、闻、用、道、兼济天下、死而后已、禹、孔、墨突
- 注释:阳子指谏议大夫阳城,闻代表听闻,用表示使用,道表示道路,兼济天下指帮助他人以提升自己,死而后已意为至死为止,禹指大禹,孔代表孔子,墨突则指灶眼,这里比喻做事认真负责。
- 译文及理解
- 译文中描述了谏议大夫阳城的行为,即他不关心时局的不平和社会的动荡,而是专注于个人修养,不愿参与政治事务。
- 韩愈在文中表达了他的担忧,认为这种忽视国家大事的态度可能导致国家的混乱和衰败。
-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 《争臣论》创作于唐德宗时期,当时朝政混乱,政治腐败严重。
- 通过这篇文章,韩愈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呼吁人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工作。
- 文学手法与语言风格
- 本文采用了问答的形式,通过对话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谏议大夫阳城的行为和态度。
- 韩愈的语言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对后世的影响
- 《争臣论》不仅是韩愈政治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该文对于后世的政治评论和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