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垂拱三年写记。

诗句: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
妍蚩杂糅,条目纠纷:
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
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
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
第其工用,名曰书谱,
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
四海知音,或存观省;
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注释:

  • “自汉魏以来” 指的是从汉代和魏代开始的时期。
  • “论书者多矣” 意味着讨论书法的人非常多。
  • “妍蚩杂糅” 指的是好的与坏的混杂在一起。
  • “条目纠纷” 描述了书籍中的内容杂乱无章。
  • “重述旧章” 指重新阐述前人的观点,没有新意。
  • “苟兴新说” 指为了创新而轻率地提出观点,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
  • “繁者弥繁” 和 “阙者仍阙” 分别指复杂的内容过多和缺失的部分仍然存在。
  • “撰为六篇” 是指编写了六篇文章。
  • “分成两卷” 表示这六篇文章被分成两部分来组织。
  • “第其工用” 是对每篇文章进行了分类和评价。
  • “名曰书谱” 是将书名命名为《书谱》。
  • “庶使一家后进” 希望对后来的学生有所帮助。
  • “奉以规模” 指学生可以以此为准则进行学习和模仿。
  • “四海知音” 指的是全世界的书法爱好者。
  • “或存观省” 可能让读者有所思考。
  • “缄秘之旨” 是指保密的深意。
  • “余无取焉” 表示作者认为这些都不是他想要分享的重点。

赏析:
这首诗是王僧虔为《书谱》写的序言,通过总结前人关于书法的观点并指出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书法理论体系。王僧虔主张书法应当简洁明了、有条理地发展,而不是陷入混乱和繁杂之中。他提倡书法要有规范和标准,以便后人学习。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