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很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叠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诗句: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
译文:假设所有的美好都归于此处,务必保存骨气;当骨气存在时,再加以遒丽的修饰。就像树枝繁茂、枝叶扶疏,即使在严寒的霜雪中也能显得更加挺拔有力;花朵和树叶鲜艳茂盛,与天空和太阳相互辉映。如果骨气太多而遒丽不足,就像是枯干的树枝架设在险峻的路途上,巨石挡住路,虽然外表华丽但是内在缺乏支撑。如果遒丽过于突出而骨气减弱,就像是芳香的树林中的落花,虽然光彩照人却无法独立存在;兰草池中的浮萍,徒有青翠却不能依附。所以知道,过分追求技巧很容易做到,但达到尽善的境界很难实现。虽然学宗一家,却能变成多种风格,无不随着本性欲望,便以某种姿态呈现。质直的人则直爽不遒丽;刚强的人又倔强缺乏润泽;矜持的人弊病在于拘谨;放纵的人失于规矩;温柔的人伤于软缓;急躁勇敢的人过于剽迫;疑惑不定的人沉迷于停滞涩滞;迟缓厚重的人最终陷入迟钝;轻浮的人受庸俗影响。这些都是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注释:1. 假令:假如。
- 众妙攸归:各种美好的事物都汇聚于此。
- 务存:务必保持。
- 骨气:指书法中的基本气质和精神。
- 遒丽:指书法中的雄健与柔美相结合。
- 枝干扶疏:形容树木的枝条繁茂交错。
- 凌霜雪:比喻坚韧不屈。
- 花叶:比喻书法中的点画和布局。
- 云日:比喻书法中的墨色和笔法。
- 绛树青琴:指古代著名的琴瑟乐器。
- 隋珠和璧:指价值相当的物品。
- 刻鹤图龙:用雕虫小技来比拟真正的大才。
- 得鱼获兔:比喻得到小利,失去大利。
- 无间心手:形容书法技艺纯熟,心手相应。
- 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羲之(王羲之)、献之(王献之)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两位杰出的书法家。这里表示学习他们而不失去本真,避开钟繇(钟嵘)、张芝(张芝)的风格而仍能保持书法的高水平。
- 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比喻不同的人或事物各有所长,都十分出色。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书法艺术中“骨气”和“遒丽”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的平衡问题。诗中通过对比和比喻,强调了在书法创作中既要有坚实的基础(骨气),又要有丰富的表现力(遒丽)。同时指出,过度追求任何一种特质都会导致另一种缺陷的产生,正如树木需要枝干扶疏才能抵御寒霜,而花卉需要绿叶和花朵共同绽放才能显得生机勃勃一样。最后,诗中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以及他们的学生钟繇和张芝,以此来强调在学习和模仿中要有所取舍,避免走火入魔。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书法艺术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