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诗句原文: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
译文:
于是邀请客人进入观看,接着举行宴会娱乐。
关键词解释:
已经、延客、观览、宴饮、娱乐
赏析:
本段描述了韦使君新堂落成后的接待宾客和庆祝活动。“已乃”表示随后,说明在完成建筑后,立即进行了相关的活动。”延客”指的是邀请客人参加,”入观”则是指让客人参观新堂,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和重视。接下来的“继以宴娱”,则是说在此之后,又举行了宴会进行娱乐,显示了主人的热情和好客之情。此段不仅描绘了新堂落成后的热闹场景,也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的尊敬以及与民同乐的治理理念。
诗句原文:
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
译文:
有人赞美并祝贺道:“看到您的作品,就能了解您的志向。”
关键词解释:
或赞、且贺、志向
赏析:
此句表达了人们对新堂建成的喜悦及对其背后寓意的认可。”或赞”指有人赞扬,”且贺”则是祝贺之意,”见公之作”则是指人们通过新堂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意图感受到了韦使君的治理理念。最后”知公之志”则表明人们从这些作品中理解到了韦使君的理想和抱负。整体上,这段话反映了新堂不仅是一件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韦使君理想与志向的体现,是其治理理念的具象化展示。
诗句原文:
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
译文:
您凭借地理条件取得胜利,难道不是出于对当地风俗的顺应从而成就教化吗?
关键词解释:
公之、因土、得胜、成化、因俗、教化
赏析:
此处讨论的是建筑的选址及其背后的意义。”公之因土而得胜”意味着新堂的建设是利用了当地的地理优势,从而取得了成功;”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则是在强调除了物质上的建设外,更注重文化和道德上的教化。这表明了韦使君不仅仅追求表面的建筑美观,更加注重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通过这样的建设,韦使君希望建立一个既实用又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治理环境。
诗句原文:
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译文:
您选择剔除不良因素,选取美好事物,难道不是想消除邪恶,扶助仁爱吗?
关键词解释:
公之、择恶、取美、除残、佑仁
赏析:
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韦使君在治理中的积极作为。”择恶而取美”指的是摒弃负面因素,选择美好的东西;”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则是在强调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化,而是真正的去除社会的不良因素,扶持和保护善良的人。这里突出了韦使君在政治和文化建设中的双重目标——既要解决表面的问题,又要促进道德的提升。这种治理思想反映了他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即通过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和生活质量。
诗句原文:
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
译文:
您清除浑浊使之清澈,难道不是想要废除贪婪,树立廉洁吗?
关键词解释:
公之、蠲浊、流清、废贪、立廉
赏析:
这一部分进一步深化了韦使君在治理中的决心与策略。”蠲浊而流清”形象地描绘了通过改革使社会风气变得清新的过程,而”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则是直接表达了他对于腐败的厌恶以及对清廉政治的追求。这反映了韦使君认为只有通过减少贪婪,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清明。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官员和百姓创建一个廉洁奉公的环境,这是对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
诗句原文:
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
译文:
您居高临下,目光远大,难道不是出于想要安抚家庭,让每个家庭都能明白道理吗?
关键词解释:
公之、居高以望远、家抚、户晓
赏析:
这一部分再次强调了韦使君的政治理想和治理哲学。”居高以望远”形象地描述了他站在更高的位置,能够洞察全局,有远见卓识;”家抚而户晓”则是说他希望通过他的领导,能够使每一个家庭都得到妥善照顾,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明白事理,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期望。
诗句原文:
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译文:
这座堂啊,难道只是树木花草泥土石头泉水的适意之地?难道只是山林溪谷的风景观赏之处?它将激励那些继承公理的人,让他们从细节中看见它的宏伟与伟大。
关键词解释:
夫然、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山原林麓之观、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赏析:
最后一段总结性地评价了这座新堂的价值及其意义。”夫然”是一种肯定的语气,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哉”则是说这座新堂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居住或观赏之所,它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山原林麓之观”则进一步强调了其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结合;”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则是说这座新堂会激励那些继续遵循正义之道的人,使他们看到其中的深远意义和宏伟目标。这段文字不仅是对新堂本身的赞美,也是对其潜在影响的展望,展示了一个领导者的理想主义和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