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八月十五之夜,在玉颗珊珊、露华新洁的月夜下,在天竺寺里看到桂花,想到天上的嫦娥。
全诗共三句:
- 第一句“玉颗珊珊下月轮”,描述的是满地都是像玉粒一样的桂花落下,落在明亮的月光下。”玉颗”是形容桂花如宝石一样晶莹剔透,”珊珊”指桂花落下的声音轻柔而优美。”下月轮”则暗示了桂花落下的时间是在月圆之夜,也就是中秋节。
- 第二句“殿前拾得露华新”描述了作者在天竺寺的殿前捡拾到新鲜的露水。”殿前”指明了地点是在寺庙的殿堂之前,因为露水通常在清晨时分出现在这样的场所。”拾得”表示作者亲自发现了这些露水,而非从他人处得知。”露华新”说明这些露水还保持着新鲜状态,可能是因为刚刚被收集或发现。
- 第三句“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是整首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天上嫦娥抛洒桂花的联想。”至今不会天中事”意味着嫦娥抛洒桂花的行为,与人间的中秋节庆祝没有太多直接关系,因为月亮本身并不会带来任何节日的氛围。”应是嫦娥掷与人”则是一种诗意的想象,认为嫦娥将桂花抛洒给人间,可能是为了庆祝中秋佳节,或是希望人间能够感受到她对人间的关怀和祝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天竺寺内桂花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嫦娥的想象。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夜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照耀下的桂花如同散落的珍珠,美不胜收。接着,诗人又巧妙地将这一景象与天上的嫦娥联系起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于嫦娥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嫦娥的敬仰和对她抛洒桂花行为的欣赏。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同时,它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通过对天上人间的联系和对嫦娥的赞美,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爱情、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