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明河篇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和深刻情感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触及的无奈与渴望。下面逐句解析这首诗:
-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 “八月”指的是农历八月,通常这个时候天气清爽,适合观赏星空。
- “凉风”描绘出夜晚微凉的气候特点。
- “天气晶”形容天空清澈明亮,仿佛水晶一样透亮。
- “万里无云”说明天空中没有云彩遮挡,使得银河显得更加明亮。
-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 “昏见”可能是指傍晚时分,诗人在南楼上看到银河时的景象。
- “清且浅”形容银河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非常清晰且位置较低。
- “晓落”可能在描述清晨时,银河在日出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 “纵复横”可能是指银河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如银河时而横向流动,时而纵向排列。
-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 “洛阳城阙天中起”描绘了洛阳城的宏伟景象,城墙高耸入云,与天空相接。
- “长河夜夜千门里”则形容洛阳城中的河流贯穿各个城门,夜晚时分河水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 “复道连甍”指复道(桥梁)连接着屋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共蔽亏”形容复道与建筑物相互掩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画堂琼户”形容建筑物上的窗户用精美的玉石装饰,显得十分华丽。
-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 “云母帐前”可能是诗人想象中的一处风景,帐篷周围覆盖着云母石,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 “水精帘外转逶迤”则形容水精帘子外面的风景曲折蜿蜒,如同一条美丽的河流。
-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 “倬彼昭回”意味着星光璀璨,如同白色练布般明亮。
- “如练白”强调了星光的洁白和明亮。
- “复出东城接南陌”描述了从东边城市中升起的星光再次洒满南边的街道。
-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 “南陌”可能是诗人所在城市的南部街道,也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名。
- “征人”可能是指外出征战的士兵,他们远离家乡,无法回家团聚。
- “去不归”表达了征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谁家今夜捣寒衣”则是询问是否有人家正在制作寒衣以备冬日使用。
-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 “鸳鸯机”可能是指织布机或者纺织女工使用的机械。
- “疏萤度”形容稀疏的萤火虫在织布机旁闪烁,为夜晚增添了一丝温馨的氛围。
- “乌鹊桥边一雁飞”则是描写一只大雁在鹊桥旁飞翔的情景,寓意着思念之情。
-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 “雁飞萤度”可能是指大雁和萤火虫共同飞舞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愁难歇”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因离别而感到的悲伤和无奈。
- “坐见明河渐微没”则是通过观察银河逐渐消失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 “已能舒卷任浮云”意味着诗人已经能够像漂浮的云朵一样自由地调整自己的心境和思绪。
- “不惜光辉让流月”则是说诗人愿意放弃光芒,让其他事物的光芒超越自己,表现出谦虚和谦逊的态度。
-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 “明河”可能指的是天河或银河,诗人希望了解天河的情况。
- “可望不可亲”意味着虽然可以遥望但难以真正接近。
- “愿得乘槎一问津”则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亲自踏上探索之路,深入了解天河的情况。
- 这里的“乘槎”可能是指传说中的木筏,用于横渡天河,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
-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 “织女”可能指的是织女的星座,也可能是对织女的一种象征性称呼。
- “支机石”可能是指古代妇女在织布时使用的石制工具。
- “成都卖卜人”则是引用了一个典故,成都的占卜师,可能是指诗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 通过拜访成都的占卜师,诗人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
《明河篇》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和深情的诗歌。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各种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和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