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制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和它们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籝(篮、笼、筥):这些工具都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用于盛放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等容量的茶。茶人背着这些器具去采茶。
灶:灶不需要有烟囱,锅需要是唇口的。
甑(蒸茶器具):可以是木头做的,也可以是瓦片做的,但底部不应该涂泥。竹制的箪用来装茶叶,而篾条用来系着它。开始蒸茶的时候,茶叶放入箪中;当茶熟了以后,就把它们倒出来。锅里的水被倒入甑中蒸发,然后用谷木枝桠来控制水分蒸发的程度,避免茶叶膏体流散。
杵臼(捣茶器具):一种是碓,只有经常使用的比较好。
规(制茶模具):一种是模子,另一种是桊。用铁制造,有的圆有的方还有花纹。
承(盛茶器具):一种叫做台,另一种叫做砧。用石头制作,否则可以用槐木或桑木埋入地下,这样就不会晃动。
檐(晾茶器具):一个叫做衣,另一个叫做羸子。用两根小竹制成,长度大约为三到五尺,躯干部分长约两到五寸,手柄长约五寸。用篾条织成方形的眼,类似于园圃的形状,人在地里操作时,周围可以拉出两道宽约二赤的空间以排列茶叶。
赏析:这首诗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制茶过程的各种器具及其使用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细节的精细关注。这些器具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通过这些器具的使用,我们也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