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云夏后氏,于此藏真经。

刻之以紫琳,秘之以丹琼。

期之以万祀,守之以百灵。

焉得彼丈人,窃之不加刑。

石匮一以出,左神俄不扃。

禹书既云得,吴国由是倾。

藓缝才半尺,中有怪物腥。

欲去既嚄唶,将回又伶俜。

却遵旧时道,半日出杳冥。

屦泥惹石髓,衣湿沾云英。

玄箓乏仙骨,青文无绛名。

虽然入阴宫,不得朝上清。

对彼神仙窟,自厌浊俗形。

却憎造物者,遣我骑文星。

【其四 · 雨中游包山精舍】

松门亘五里,彩碧高下绚。

幽人共跻攀,胜事颇清便。

翣翣林上雨,隐隐湖中电。

薜带轻束腰,荷笠低遮面。

湿屦黏,穿衣落霜霰。

笑次度岩壑,困中遇台殿。

老僧三四人,梵字十数卷。

施稀无夏屋,境僻乏朝膳。

散发抵泉流,支颐数云片。

【注释】
昔云夏后氏,于此藏真经。 —— “夏后氏”指夏朝,这里比喻这个地方像古代的夏朝一样,藏着重要的经典或宝物。
刻之以紫琳,秘之以丹琼。 —— “紫琳”和“丹琼”都是珍贵的材料,这里比喻将珍贵的宝物进行雕刻和封存,以保持其神秘性。
期之万祀,守之百灵。 —— “万祀”和“百灵”都代表长时间的保护,这里表示希望这些宝物可以永远保存下去,得到神灵的保护。
焉得彼丈人,窃之不加刑。 —— “彼丈人”可能是对某个人的尊称,这里表示希望得到某人的帮助,而不是用刑罚来阻止。
石匮一以出,左神俄不扃。 —— “石匮”是指一种箱子或柜子,这里比喻宝物从其中取出,神灵不再看守。
禹书既云得,吴国由是倾。 —— “禹书”可能是指《山海经》,这里比喻得到了《山海经》这样的宝物,使得吴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藓缝才半尺,中有怪物腥。 —— “藓缝”是指苔藓覆盖的地方,这里比喻宝物中隐藏着不祥的东西,带来腥味。
欲去既嚄唶,将回又伶俜。 —— “嚄唶”是一种粗哑的声音,这里表示想要离去但又犹豫不决,感到孤单无助。
却遵旧时道,半日出杳冥。 —— “杳冥”是指昏暗、幽深,这里比喻离开原来的道路,进入一个幽暗的世界。
屦泥惹石髓,衣湿沾云英。 —— “屦泥”是指鞋沾满了泥土,这里比喻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环境。
玄箓乏仙骨,青文无绛名。 —— “玄箓”是指神秘的文字或符号,这里比喻宝物中的神秘文字或符号缺乏仙家的资质,无法获得真正的名声。
虽然入阴宫,不得朝上清。 —— “阴宫”是指阴间的宫殿,这里比喻宝物虽然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空间,但仍然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或提升。
对彼神仙窟,自厌浊俗形。 —— “神仙窟”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比喻宝物中的神秘之处让人感到厌恶自己世俗的形体。
却憎造物者,遣我骑文星。 —— “造物者”是指创造万物的神,这里比喻那些制造宝物的人,他们被认为邪恶和不公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宝藏的渴望和对其神秘性质的好奇。诗人通过描绘宝藏所在的环境和人物行为,展现了宝藏的神秘性和价值。同时,诗歌也揭示了人们对宝藏的不同态度和看法,包括对神秘性的向往和对邪恶制造者的不满。这首诗反映了人类对于财富和权力的追求以及对邪恶力量的警惕和反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