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沙门释惠皎自状其事云: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石壁《法华经》在寺之中,始以元和十二年严休复为刺史时惠皎萌厥心,卒以长庆四年白居易为刺史时成厥事。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长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座周于下,荩周于上,堂周于石,砌周于堂。凡买工凿经六万九千二百有五十,钱十经之数。经既讫,又成二石为二碑,其一碑,凡输钱于经者,由十而上,皆得名于碑,其输钱之贵者,若杭州刺史吏部郎中严休复、中书舍人杭州刺史白居易、刑部郎中湖州刺史崔元亮、刑部郎中睦州刺史韦文悟、处州刺史韦行立、衢州刺史张聿、御史中丞苏州刺史李谅、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元稹、右司郎中处州刺史陈岵,九刺史之外,搢绅之由杭者,若宣慰使库部郎中知制诰贾餗以降,鲜不附于经石之列,必以输钱先后为次第,不以贵贱、老幼、多少为先后;其一碑,僧之徒思得声名人文其事以自广。予始以长庆二年相先帝无状,谴于同州,明年徙会稽,路出于杭。杭民竞相观睹,刺史白怪问之,皆曰:「非欲观宰相,荩欲观曩所闻之元白耳。」 由是僧之徒误以予为名声人,相与日夜攻刺史白乞予文。予观僧之徒所以经于石、文于碑,荩欲相与为不朽计,且欲自大其本术。今夫碑既文,经既石,而又九诸侯相率贡钱于所事,由近而言,亦可谓来异宗而成不朽矣;由远而言,则不知几万千岁而外,地与天相轧,阴与阳相荡,火与风相射,名与形相灭,则四海九州,皆大空中一微尘耳,又安知其朽与不朽哉?然而羊叔子识枯树中旧环,张僧繇世世为画师,历阳之气,至今为城郭,狗一叱而异世卒不可化,锻之子学数息则易成,此又性与物一相游,而终不能两相忘矣;又安知夫六万九千之文,刻石永永,因众性合成,独不能为千万劫含藏之不朽耶?由是思之,则僧之徒得计矣。至于佛书之妙奥,僧当为予言,予不当为僧言,况斯文止于纪石刻,故不及讲贯其义云。长庆四年四月十一日,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通议大夫、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元稹记。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
按照沙门释惠皎自述,永福寺,又名孤山寺,位于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在寺中的石壁上刻有《法华经》,由元和十二年(817年)严休复为刺史时开始发愿刻经,经过七年,终于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完成,共刻法华经六万九千二百五十字。
译文:
永福寺,又称为孤山寺,坐落在杭州城北的钱塘江边,是一处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名胜之地。孤山寺内的一石壁之上,镌刻着一部古老的佛教经典——《法华经》。这部经文的来历颇为传奇,它始于元和十二年,当时一位名叫严休复的官员担任杭州刺史,他发起了刻经的心愿并付诸实践。历经数年的努力和艰辛,最终在长庆四年,另一位名为白居易的文人接任杭州刺史,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整个刻经过程历时六年,共凿出经文六万九千二百零五字,耗费了十亿文钱。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讲述了永福寺石壁《法华经》的故事。从发现、发起到完成,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努力,体现了古代僧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唐代社会对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情节清晰,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