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笑以明其心。而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惟君侯察焉。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诗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识,且知此谈。前此郡都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若苏、马二公愚人也,复何足陈?倘贤者也,白有可尚。夫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知才难,不可多得。白野人也,颇工于文,惟君侯顾之,无按剑也。伏惟君侯贵而且贤,鹰扬虎视,齿若编贝,肤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而高义重诺,名飞天京,四方诸侯,闻风暗许。倚剑慷慨,气干虹霓,月费千金,日宴群客。出跃骏马,入罗红颜,所在之处,宾朋成市,故诗人歌曰:「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天壤之间?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下士得也?而晚节改操,栖情翰林,天才超然,度越作者。屈佐郧国,时惟清哉!棱威雄雄,下慑群物。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今也运会,得趋末尘,承颜接辞,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迹,崎岖未便。何图谤詈忽生,众口攒毁,将欲投杼,下客震于严威。然自明无辜,何忧悔吝?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过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昔王东海问犯夜者曰:「何所从来?」答曰:「从师受学,不觉日晚。」王曰:「岂可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尔也。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诗句如下: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焉。常横经籍诗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译文如下:
李白听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他本家在金陵,世代是贵族。遭遇沮渠蒙逊的灾难,逃亡到了四川,并在那里居住下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汉书》,五岁就能背诵《六甲》和《百家》。他对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感兴趣,经常阅读经典书籍,并创作诗歌。直到今天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认为士人出生就应该用弓箭去射四方,所以知道有抱负的人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于是拿起剑离开故乡,告别亲人,开始流浪,向南到苍梧,向东到大海。他看到乡里的人们谈论司马相如在梦溪的故事,说楚国有七个湖泊,于是他就来参观了这个地方。而许相公家的家主邀请他去拜访,妻子还把他当作孙女嫁给了他。他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已经三年了。以前他向东游历维扬,没有超过一年的时间,他散金三十多万两,有位落魄的公子,都被他救济了。这就是李白的轻财好施。他又曾经和蜀中的友人吴指南一起在楚地游玩,吴指南在洞庭山上去世了,李白为他守丧,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悲痛。炎月下他伏尸痛哭,哭得一滴泪都没有了,然后继续流泪。路上的行人听到他的哭声,都为之伤心。猛虎面前他依然坚守不动。就权殡在他家的湖边,然后带着他的妻子到金陵。几年之后他还能走路、走动。白雪哭着抱着刀刃,亲自为李白洗削伤口,包裹他的骨骼,徒步背着它,负起他就走。他睡觉起床时都带着他,没有停止过手脚。因此乞求借贷来营葬他于鄂城东边的地方。他家乡的路太远了,魂魄没有主,按照风俗埋葬他,以示兄弟之情。这就是李白的存交重义。他又曾经和隐士东岩子一起隐居在岷山南面的山丘上,李白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不入城市。他养育了许多奇禽异鸟,叫它们都在他的手掌里吃食。他一点也不感到惊讶或恐慌。广汉太守听说后非常诧异,亲自登门拜访他,并举二人以有道为名。他们两人都没有站起来。这就是李白养高忘机、不屈的表现。又以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任益州长史,李白在路上投帖给苏公,待以布衣之礼。他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然风力未成,但见专车之骨。若广泛他的学识,可以和他比肩。”四海之内的人都知道他这番话。前此郡都督马公,朝廷和民间的贤达之士,一见尽礼接待他,并称赞他是奇才。因此他对长史李京之说:“各位的文采,就像山间没有烟雾和霞光,春天没有草木一样。而李白的文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其间而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这就是老朋友元丹亲耳听到的话。如果苏、马二公愚人也,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倘若他们是贤者,那就值得称赞了。唐尧虞舜之间时期最为兴盛,妇女只有九个人而已。由此可知,才能是很难有的,不可以多得。我只是个乡村野人,颇有文才,您如果看重我,请不要用剑杀我。

以下是该诗的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崇尚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精神。他的诗歌中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和豪放不羁的个性色彩。《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当时李白正在安州任长史。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遭受诽谤谗言、蒙冤不白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坦荡胸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不仅自述自己的品行,而且希望裴宽能了解他的为人和处境。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坚韧和执着。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才华的诗人。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他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并加以提炼和升华。

这首诗是李白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记录和反思。它既反映了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境遇,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还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