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石渚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注释:
- 古岸陶为器 - 古代的岸边被用来制作陶器,这里指的是用当地的材料制作器皿。
- 高林尽一焚 - 高耸的树林全部燃烧殆尽。
- 焰红湘浦口 - 火焰染红了湘江的入口。
- 烟浊洞庭云 - 烟雾混浊,遮蔽了洞庭湖的云彩。
- 回野煤飞乱 - 田野上的煤炭四处飞扬。
- 遥空爆响闻 - 远处的天空中传来爆炸声。
- 地形穿凿势 - 地形被挖掘改造,形成这种局面。
- 恐到祝融坟 - 恐怕要到达祝融的坟墓(神话中的火神)。
译文
古代河岸上的陶器是用本地土做的,现在高高的树木都被烧毁了。
火焰映红了湘江河道的入口处,烟雾弥漫遮住了洞庭湖上空的云朵。
田野上到处是被风吹散的煤屑,远处的天空中传来爆炸声。
地形被改造得如此独特,我担心最终会抵达祝融的墓地。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交织的画面。首句“古岸陶为器”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工具和材料展示了时间的变迁。接着,“高林尽一焚”和“焰红湘浦口”描绘了森林被火焰吞噬的壮观场景,展现了自然界的破坏力和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接下来的“烟浊洞庭云”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干扰。
诗句“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和“地形穿凿势”详细描绘了火灾、爆炸和地形改造带来的后果。这些描述不仅增强了对自然破坏力的直观感受,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恐到祝融坟”表达了对这种过度开发可能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潜在灾难的担忧,以及对自然平衡的敬畏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类活动的反思,传达了对和谐共处与环境保护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