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大唐之受命也,义宁、武德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撰《创业起居注》三篇。
自是司空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编年体,号为“实录”。
迄乎三帝,世有其书。
贞观初,姚思兼廉撰纪传,粗成三十卷。至显庆元年,太尉长孙无忌与于志宁、令狐德棻、著作郎刘胤之、杨仁卿、起居郎顾胤等,因其旧作,缀以后事,复为五十卷。虽云繁杂,时有可观。龙朔中,敬宗又以太子少师总统史任。更增前作,混成百卷。如《高宗本纪》及永徽名臣、四夷等传,多是其所造。又起草十志,未半而终。敬宗所作纪传,或曲希时旨,或猥饰私憾,凡有毁誉,多非实录。必方诸魏伯起,亦犹张衡之蔡邕焉。其后左史李仁实续撰《于志宁》、《许敬宗》、《李义府》等传,载言记事,见推直笑。惜其短岁,功业未终。至长寿中,春官侍郎牛凤及又断自武德,终于弘道,撰为《唐书》百有十卷。凤及以喑聋不才,而辄议一代大典,凡所撰录,皆索责私家行状,而世人叙事罕能自远。
诗句:惟大唐之受命也,义宁、武德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撰《创业起居注》三篇。
译文:只有大唐的受命,在义宁和武德年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次撰写了《创业起居注》三篇。
注释:此句中“惟大唐之受命也”表明这是对大唐受命的描述,强调其重要性。”义宁、武德间”则指出了时间范围,即在唐朝建立初期的义宁和武德年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撰《创业起居注》三篇”具体说明了温大雅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撰写关于大唐建立的史书。
赏析:本句反映了温大雅作为工部尚书,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记录,以及他在这一时期对历史记载所做的贡献。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出温大雅在当时的历史记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译文:自是司空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编年体,号为“实录”。
译文:从那以后,司空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继创建了编年体,被称为“实录”。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从温大雅开始,到后来其他官员相继采用编年体来记录历史事件的情况。”自是”表示从那时起,”司空”、”给事中”、”著作佐郎”等官职的人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历史记录。”立编年体”指他们创建了新的史书体裁,而这种体裁被统称为“实录”。
译文:迄乎三帝,世有其书。
译文:(直到)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三位皇帝统治期间,都有相应的史书传世。
注释:“迄乎三帝”指的是直到这三位皇帝统治的时期。”世有其书”意味着在这些时期,都有相关的史书被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持续关注和重视,即使在不同朝代的更替中,也有史书得以保存下来,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译文:贞观初,姚思兼廉撰纪传,粗成三十卷。至显庆元年,太尉长孙无忌与于志宁、令狐德棻、著作郎刘胤之、杨仁卿、起居郎顾胤等,因其旧作,缀以后事,复为五十卷。虽云繁杂,时有可观。龙朔中,敬宗又以太子少师总统史任。更增前作,混成百卷。如《高宗本纪》及永徽名臣、四夷等传,多是其所造。又起草十志,未半而终。敬宗所作纪传,或曲希时旨,或猥饰私憾,凡有毁誉,多非实录。必方诸魏伯起,亦犹张衡之蔡邕焉。其后左史李仁实续撰《于志宁》、《许敬宗》、《李义府》等传,载言记事,见推直笑。惜其短岁,功业未终。至长寿中,春官侍郎牛凤及又断自武德,终于弘道,撰为《唐书》百有十卷。凤及以喑聋不才,而辄议一代大典,凡所撰录,皆索责私家行状,而世人叙事罕能自远。
译文:在贞观初年,姚思兼廉撰写了纪传体史书,共完成三十卷。到了显庆元年,太尉长孙无忌、于志宁、令狐德棻、著作郎刘胤之、杨仁卿、起居郎顾胤等人,基于先前的作品,继续编纂后的事件,再次编写成了五十卷的史书。尽管这部书有很多繁琐的内容,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在龙朔年间,敬宗担任太子少师的职务,领导了史职的工作。他增加了之前的写作量,最终合并成一百卷的庞大规模。例如《高宗本纪》和《永徽名臣》、《四夷等传》,大多是他所创造的。他还起草了十部志书,但只完成了一半就中断了。敬宗所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有时曲意迎合时政,有时过于修饰个人恩怨,其中既有赞誉也有诋毁,大多数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如果把他比作魏伯起或张衡的蔡邕,那么李仁实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于志宁》、《许敬宗》、《李义府》等传记,虽然记载了一些事迹和事件,但也受到了当时人的批评。遗憾的是他因为耳聋不善于言辞,而且随意评论历代的大典,凡是他所撰写的记录都要求私人提供行状(个人履历),然而普通人很难独立地写出这样全面深入的历史记载。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唐代史书编纂过程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学者们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和对真实历史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史学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