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诗句解析及译文:
是动则病:耳聋浑沌,嗌肿喉痹。
这是经脉所表现的病症之一,当人体经脉功能失调时会出现的症状。”浑沌”和”咽喉痹”分别描述了耳部和咽喉的疾病。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这是由经脉失调引起的主要疾病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出汗、眼部刺痛、面部疼痛,以及肩膀、颈部、手肘、手臂等处疼痛,并且影响到手指和小指的功能。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针对上述病症,治疗方法有四种:在病情过盛时用泻法,过虚时用补法,感觉发热时用泻法,感觉寒冷时用留法,感觉深部组织下沉时用灸法。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根据经络的走向进行针灸治疗。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这是根据中医理论判断病人身体状态的方法。人迎穴(位于颈部动脉)的脉象可以反映整体的脉象情况,如果人迎脉搏动比寸口脉搏(手腕的动脉)大一倍,说明体内有余;反之,如果人迎脉搏动比寸口脉搏小,说明体内不足。
赏析: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足少阳胆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详细的穴位和症状描述,展现了古代医学对于人体经络系统的认识和利用。诗中的“浑沌”、“咽喉痹”、“目锐眦痛”、“颊痛”等都是对具体病症的形象描述,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经脉失调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同时,通过比较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来诊断病情,体现了当时对人体内部生理状态的重视。此外,诗歌还提到了针对不同病情的具体治疗方法,如“泻之”、“补之”、“疾之”、“留之”和“灸之”,这些都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治疗原则。整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