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诗句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
当脉动时出现以下病症:头部感觉疼痛如同冲撞,眼睛看起来似乎要脱落似的,颈部像被拉拔一般痛苦,背部脊椎有疼痛的感觉,腰部好像折断一样难以支撑,大腿不能弯曲,小腿肚像被紧紧拉住一样难以伸展,脚踝处像是被割裂一样疼痛,这是下肢动脉闭塞的症状。
这种脉象对应的症状为:痔疮、疟疾、狂妄症、癫狂病、头颈项部的疼痛、眼睛发黄、眼泪流出、鼻塞出血、颈项背部腰部的臀部和腿部都感到疼痛,小脚趾不能正常使用。对于这些病症如果出现在人体上部,可以采用泻法;如果出现在人体下部,可以采用补法;如果发热,就应当用针快速刺出其热力;如果感觉寒冷,就应该留在穴位中;如果病情深陷,应该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如果不是上述情况,就应根据经络的走向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脉势旺盛的人,寸口脉象大于人迎脉象两倍;如果是脉势虚弱的人,寸口脉象反而小于人迎脉象。
肾经起于小趾下方,邪气走行于足心,经过足内踝之后分出进入足跟中,以上行到小腿内侧,出膝内侧前方,上大腿内侧后面,贯穿脊骨,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这条经脉的直接部分是从肾脏上行穿过肝膈膜进入肺部,沿喉咙经过口腔,附着舌根;它所出的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系心脏,灌注胸部。
当脉动时出现的病症:饥饿时不想进食,面颊部颜色像涂了油漆一样发黑,咳嗽时会吐出带有血液的东西,呼吸短促而且喘不过气来,坐着想站起来行走,眼睛看东西没有视觉映像,心里感觉空虚就像饥饿一样难受,气虚的人容易产生恐惧感,心中惶恐不安如同有人要抓捕他一般。这就是所谓的下肢动脉闭塞(骨厥)的症状。
这种脉象对应的症状为:口内感觉热但舌干燥,咽喉肿痛并有热气上攻的感觉,吞咽时会感到喉中有痰鸣声,烦扰心神且心痛如绞,黄疸、腹中痞块等消化系统疾病,背部脊椎后侧的疼痛,四肢麻木不仁以及瘫痪,嗜睡并且足底发热疼痛。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当出现人体上部时可以用泻法治疗;如果出现人体下部时可以用补法治疗;如果发热就用针刺快速把热量驱散出去;如果感觉寒冷则应留置针尖于穴位中;如果病情深陷就应该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如果不是上述情况就应根据经络的走向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脉势旺盛的人,寸口脉象大于人迎脉象两倍;如果是脉势虚弱的人,寸口脉象反而小于人迎脉象。
肾经起于小趾之下,邪气走行于足心,经过足内踝之后分出进入足跟中,以上行到小腿内侧,出膝内侧前方,上大腿内侧后面,贯穿脊骨,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这条经脉的直接部分是从肾脏上行穿过肝膈膜进入肺部,沿喉咙经过口腔,附着舌根;它所出的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系心脏,灌注胸部。
当脉动时出现的病症:饥饿时不想进食,面颊部皮肤颜色像涂了油漆一样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