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对经络的运行、疾病的症状及治疗原则都有详细的论述。下面是根据原文逐句解析: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这段描述了当心经发生病变时,患者会出现的症状。”舌本强”是指舌头根部强硬,”食则呕”表示吃东西时会呕吐,”胃脘痛”指胃部疼痛,”腹胀”是胃胀,”善噫”即喜欢打嗝,”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说明在嗳气的状态下会感到轻松或缓解。最后”身体皆重”可能指的是全身感到沉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这一段描述的是脾经所主的疾病。脾经出现问题时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舌部疼痛(舌本痛)、身体不灵活(体不能动摇)、食欲不振(食不下)、心情烦躁(烦心)、腹痛(心下急痛)等。其他症状还包括腹泻(溏)、血块(瘕)、小便困难(泄)、尿液不通和黄疸(水闭),以及难以入睡(不能卧)、站立不稳(强立)、下肢浮肿(股膝内肿厥)、足大趾活动不便(足大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这段说明了针对不同症状的治疗方法。如果病症为邪气盛实,应使用泻法;如果为正气虚弱,应使用补法。对于发热的情况,应用清热之法;对于寒冷的状况,宜用温补之法;若病情深入骨髓,可用灸法治疗;如果症状不明显且不处于虚实夹杂的状态,应根据具体症状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理。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这里提到了寸口脉的大小变化来诊断疾病的轻重。“盛”意味着脉象强大有力,而“虚”意味着脉象软弱无力。通过对比寸口脉的大小与人迎脉的大小,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