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歧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歧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歧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沈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曰:善。
黄帝与岐伯探讨《岁露论》的讨论揭示了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 夏季感受暑邪
- 季节性影响:在夏日,人们易受到暑邪的伤害,因为此时气候炎热,人体易出汗,毛孔开张,若不注意防护,暑邪易于侵入体内。
- 发病机制:暑邪侵犯人体后,会沿着经脉循行,由表及里,深入脏腑,导致疾病发生。这种由外至内的侵袭方式,使得疾病发展迅速且症状明显。
- 秋季疟疾发作
- 气候变化:秋分之后,天气开始转凉,但早晚温差大,夜间较冷,此时若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寒邪侵入,导致疟疾的发生。
- 病发规律:疟疾的发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与人体的生理节律密切相关。当外界气候变化,人体内部环境无法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 卫气运行与节气变化
- 卫气一日一夜大会风府:在一天之中,卫气会在风府处聚集,这是人体防御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太阳的升降,卫气也相应地移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 日节与疾病:根据黄帝的提问,可以看出疾病发作具有明显的时间节点,这与节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卫气在风府的停留,是疾病发作的关键时间节点。
- 风府与腠理开合
- 风府的重要性:风府是风邪侵入人体的第一站,也是卫气聚集的地方。它的位置决定了它在人体防御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 腠理开合与邪气入体:当风邪进入人体,腠理开放,邪气得以进入,从而触发了疾病的发展。
- 疟疾与经络内搏
- 疟疾的发作机理:疟疾的发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感染性疾病,而是与人体内部的经络、脏腑有密切的关系。风府处的风邪深入经络,引发疟疾发作。
- 内搏与五脏:疟疾不仅影响局部,还波及全身,通过经络传入五脏,引发更广泛的病理反应。
- 昼夜节律与疾病发作
- 昼轻夜重:疟疾的发作往往在夜晚更为严重,这与人体的昼夜节律有关。白天阳气旺盛,能够压制阴邪,而夜晚阳气不足,阴邪易盛发为患。
- 卫气日下一节,迟留于风府:卫气的下行速度决定了疟疾发作的节奏。如果卫气在下一节停留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疾病在夜晚加重。
- 三虚一实与疾病预后
- 三虚指失治与误治:当人体出现虚弱情况,如“三虚”,即身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导致疾病的快速恶化。
- 一实指的是正气充足:当人体正气充足时,即使外界邪气再强,也能有效地抵抗,使疾病得以控制,不会迅速恶化。
- 风府与气血变化
- 风府作为卫气之窗:风府不仅是风邪入侵的门户,也是气血变化的观察点。在这里,卫气的增减直接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 气血盈亏对疾病的影响:气血盈亏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气血充盈时,疾病容易治愈;反之,则难以根治。
《岁露论》通过对夏季暑邪、秋季疟疾以及昼夜节律与疾病发作关系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对于天人相应理论的独特见解。这一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