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栽也,命曰五栽。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 · 灵枢 · 九针论”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味入五脏,五味对应五脏,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这里解释了五味与脏腑的关系。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食物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影响,强调了食物与身体脏腑之间的紧密联系。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并入五脏,即精气并入肝则忧,并入心则喜,并入肺则悲,并入肾则恐,并入脾则畏。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这里描述了五脏与情绪状态的关系。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情绪变化与内脏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对人的情绪与生理状态之间联系的理解。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这里列举了五种不同脏腑所讨厌的气候特征。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中医对于人体脏腑功能与外界环境因素关系的观察和理解。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这里描述了五种不同脏腑对应的体液功能及其特点。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和分类,强调了不同脏腑在体内液体代谢中的作用。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这里总结了长时间进行不同活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及其影响。
赏析: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养护,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的身体损伤。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这里阐述了五种不同性质物质对人体特定部位的行走路径。
赏析:这段话展示了中医对人体气血流动和物质属性关系的理解,为理解中医的经络学说提供了基础。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这里详细解释了针对不同疾病状态下的饮食禁忌和调理方法。
赏析:这段话强调了中医治疗中的食疗原则,即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食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里描述了五种不同季节和病因导致的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季节性变化的观察和预防措施,强调了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原义解析:此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讲述了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译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说:“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这里详细阐述了五种不同邪气的致病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赏析:这段话揭示了中医对于不同邪气入侵人体后产生的不同病理反应的理解,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剖析。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是中医经典文献之一,通过对其逐句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