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
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
【注释】
①“过”:经过。②利:利益,功名。③九陌:指京都洛阳城中的大街小巷。④周秦:指春秋战国时期。⑤伊洛水:指伊河、洛河。⑥二月中桥路:即清明时节,二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灯节。⑦鸟啼春草生:春草初生,鸟儿鸣唱。
【译文】
自古以来,利和名都在洛阳城中。
清晨九条大道鼓声震天,万车已经在路上奔驰。
春秋战国时期几度更迭变迁,伊水清波依旧澄碧。
到了二月初五这一天,柳枝摇曳春光明媚。
【赏析】
《过洛阳城》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写洛阳的繁荣景象;后四句则以“鸟啼春草生”来衬托洛阳的春天,表达出作者对洛阳的喜爱之情。
首联“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点明题旨。“利”指功名富贵,“名”指声誉地位。洛阳自古为帝王之都,故有“天下之中”之称,是名利双收之所。这里既表明作者所要歌颂的是“利与名”,也表明他身居此地。一开篇就给读者一个印象:洛阳是个盛产名利的地方。
颔联“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描写了洛阳城内车马如流、人潮涌动的繁忙场面。“九陌”是指洛阳城内的大道,“鼓”指的是打鼓的人。诗人用两个动词“起”和“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洛阳城的繁华景象,展现了一幅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都市画卷。
颈联“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则是对洛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周朝、秦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而洛阳作为它们的首都,自然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通过“几变”、“犹清”等词语,表达了对洛阳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这座城市文化传统的珍视。
尾联“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进一步描绘了春天里的洛阳景色,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这里的“二月中桥”指的是洛阳城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中渚亭,而“鸟啼春草生”则描绘了春天里鸟儿鸣叫、草木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眷恋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又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