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
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
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
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
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
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
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
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
请达谣颂声,愿公且踟蹰。
【题孟中丞茅阁】
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注释:小山为郡城,随着水流可以环绕曲折。亭亭最高峰,现在已是西南角。杉树高大而古老,仍然长在那里,郁郁葱葱的有几十棵。树枝垂下阴影覆盖了整个县城,枝叶多么茂盛疏朗啊。才知道在四海之中,遗留下来的事情还有什么呢?等到看到茅阁建成后,才觉得它的形势十分优美。凭倚着轩窗望着熊湘水,云彩和楼阁相接连着苍梧。天下正炎热,这里却像冰雪一样清凉。客人中有在茅阁中坐席上的,歌颂歌咏又是怎样的呢?太守准备举荐这些优秀的人才,像这样的良木吗?太守正在庇护百姓,又像这样的茅阁吗?请把颂扬的声音传达出去,希望您能犹豫不前。
赏析: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旧唐书》本传称他”喜谈诗,文词清造,有汉魏风骨,多隐逸之思。”与王维、常建等并称”王孟”。此首诗写于孟浩然晚年隐居鹿门时。孟浩然曾为官,后因怀才不遇而归隐,过着田园生活。此诗描写孟浩然所筑的高阁,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诗中先写高阁的位置、规模、景色,然后由景转情,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最后以”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收束全篇,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