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记得曾行处,祗欠猿声与鸟啼。
注释:
六幅轻绡画建溪,指的是用六幅丝绸制作的屏风画。
刺桐花下路高低,意思是在刺桐花盛开的树下行走时,可以看到高低不同的路。
分明记得曾行处,意思是清楚地记得曾经去过的地方。
祗欠猿声与鸟啼,意思是只缺少了猿声和鸟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观赏一幅建溪图后有感而发之作。诗人通过描绘建溪图上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首句“六幅轻绡画建溪”,以轻绡为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建溪的美景。这里的“轻绡”既指丝绸,又可比喻清新的空气,展现了建溪的柔美与宁静。
次句“刺桐花下路高低”,则进一步描绘了建溪路上的花景。这里的“刺桐”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其花期正好与诗中的“刺桐花下”相吻合。诗人在刺桐花下行走,看到了高低不一的道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接下来两句“分明记得曾行处,祗欠猿声与鸟啼”,则是诗人对于往昔经历的回忆与感慨。诗人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却唯独缺少了猿声和鸟啼。这可能是因为诗人在回忆中,将那些美好的时光遗忘在了身后,只留下了孤独的背影。
这首诗以画卷为载体,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意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