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枯木上传来龙吟之声,真是在向人们展示大道;
髑髅(tuó lou)没有知觉,但眼睛却突然明亮。
髑髅,指骷髅,比喻无知的人。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高兴的时候,所有的知识都明白了,但是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也消失了。
当人,指有学问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表达了禅者对生命、知识和境界的看法。
“枯木龙吟真见道”,诗人通过枯木上的龙吟之声,引出了“真见道”的主题。这里的“枯木”象征着生命的枯萎,而“龙吟之声”则代表了智慧的启示。诗人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相,才能真正地见道。这表达了禅宗对于生死、涅槃的深刻理解,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变化无常,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髑髅无识眼初明”,诗人通过对髑髅的眼睛的描述,表达了禅宗对于无知和愚昧的看法。髑髅是没有生命的骨骼,它虽然无知,但却能突然变得明亮。这说明了禅宗认为,即使是无知的生命,也能通过修行达到智慧的境界。这表达了禅宗对于生命、知识和境界的深刻理解,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有决心,就可以超越无知,达到智慧的境界。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于真理的认识。他认为,当一个人完全了解了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知识时,他也就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真理。这是因为只有真正的真理是超越知识、超越智慧的,它是永恒的、不变的。所以当一个人完全了解一切时,他就能找到那个永恒的真理,也就是所谓的“浊中清”。这表达了禅宗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认为真理是超越一切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对真理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枯木、髑髅、龙吟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禅宗对于生命、知识和境界的深刻理解,认为一切皆有生命、有智慧、有道理,只要通过修行就能得到智慧、找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