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烟村胜画图,四边波浪送清虚。
此中人若无租税,直是蓬瀛也不如。

【解析】

1.题干要求“赏析”,因此答题时,先对整首诗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注释进行赏析。本题可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2.第一句写景,“烟村”、“画图”都是虚指,以景衬意。“四边波浪送清虚”是说四周波涛汹涌的江水在送走村庄的空寂。“此中人若无租税”,即诗人所住的包山没有赋税,没有负担。“直是蓬瀛也不如”是说这样的生活比天上仙境还美好。

3.第二句用典,“渔樵问答”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渔”和“樵”是古代隐逸者,此处指隐居者;“问”和“答”是渔夫和樵夫之间的相互对话,此处指隐居者与世人的对话;“世外桃源”指远离尘世的理想境界。

4.第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人拟作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渔民们劳作的繁忙景象。

5.第四句运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渔樵们生活的艰辛,与上联“无租税”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6.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①一片烟村胜画图,

四边波浪送清虚。

②此中人若无租税,

直是蓬瀛也不如。

译文:

一个烟蒙蒙的小村子胜过一幅美丽的图画,四周波涛滚滚的江水仿佛在向它送行;这村子里的人没有赋税劳役,他们过着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简直比那蓬莱仙岛还要好。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包山为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村风光,并抒发了自己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首句写景。诗人笔下的包山,烟波浩渺,如在画图中。“烟村”,点出包山的特点,是烟雾弥漫的村落。“胜画图”,说明包山景色之美,足以与名画媲美,可见诗人对包山的赞美之深。“清虚”,指清澈透明的水波,这里借指包山四周江水的澄澈。“送”字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江水流动,二是指包山的美景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无租税”,指包山周围没有人烟,自然也就不会有赋税。“租税”是封建社会农民的一种沉重负担。包山周围没有赋税,自然也没有繁重的徭役,人们可以安居乐业。这样的景象,真可谓人间仙境了。

次句写包山的自然环境。前面已经提到“烟村”,“渔樵问答”,可见包山周围的居民不多,只有渔民和打柴的,他们是这个村子的主人,是包山的主体。“四边”二字,不仅表明了包山周围环境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波浪”二字,既形容了江水的动态美,又渲染了渔樵们劳作的氛围。江水激流,不断送来清新的空气和清凉的水汽,使整个山村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第三句用典,“渔樵问答”是引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意思是说渔夫和樵夫在劳动之余相互问答,彼此谈笑风生。“问”和“答”是动词,“世外桃源”是形容词性词组,表示一种理想境界。“世外”,指人世间之外的地方,这里指的是渔夫和樵夫的家乡。他们虽然身处人世间,但他们并不羡慕人世间的生活,而是安于现状,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这与第二句所说的“无租税”“直是蓬瀛也不如”相吻合,进一步表现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末句是对全诗的总结。前面写包山的自然风光,突出其幽雅恬静的环境;最后一句则强调了这种环境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可以免除赋税劳役,获得安定而舒适的生活。这种生活比那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还要美妙。

全诗通过对包山景物的描写和对渔樵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