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
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
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
【注释】
淮口:即淮安,古称南徐,今属江苏。
汴河:指汴水,流经河南、安徽等地,东流人洪泽湖,入淮河人长江。
去国情无已:离家的愁思没有止境。国:指家。
清淮:淮河。
西顾:向西看。
夜闻楚歌思欲断:听到楚国的歌声不禁想家。楚歌,这里指《越声歌》,相传是战国时楚人创作的。
淮南木落:秋天到了,淮南一带树叶凋零。木落,树木落叶。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淮河岸边投宿时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情感。首联点出投宿之地;颔联描写夜泊时所见所感;颈联以“洛阳西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悲愁心情;末联写诗人因夜闻楚歌而引起的思乡之情更甚,并突出了秋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全诗感情真切动人,语言质朴自然。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投宿之地。“孤舟”,表明了旅途之孤寂,“汴河”,则说明投宿地点是在大运河边。“去国情无已”,表现了离乡别国的愁绪是无穷无尽的,“国”字下得有力,把诗人内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句“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写诗人傍晚到达淮河岸边投宿的情景。“清淮”,淮河,“里”,地名,这里代指淮河岸边的乡村或城镇。这句的意思是诗人投宿在淮河边上,看到明月映照下的淮河两岸景色。这一句是过渡,由“孤舟”过渡到“晚泊”。
第四句“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写诗人在夜晚投宿后所见到的景象。“汴河”,即今天的黄河下游一段,发源于河南省西部的一个山岭,向东流经今河南、安徽、江苏三地,然后注入洪泽湖,再入长江。“东泻”二字写出了汴河水势浩荡奔流不息的气势。“穷”,尽也。“路穷”,即河流尽处的意思。“洛阳”,这里泛指河南一带,因为当时河南一带是陪都所在之地,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暗寓自己的悲凉心情。“西顾”,是说诗人站在高处远望洛阳城。“日增悲”,即心情越来越悲伤。诗人在投宿后,看到汴河水势浩阔无边,又想到自己远离家乡,前途茫茫,不禁感到十分悲伤。
第五句“夜闻楚歌思欲断。”写诗人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远处传来的楚国歌曲,不禁想起故乡的亲人和往事,心中不禁悲从中来。“夜闻”,是说夜里听到,“楚歌”,是指楚国的歌曲。《越声歌》是一首反映民间生活、风俗的歌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楚越相与为婚。”所以《越声歌》又名《荆楚歌》。诗人听到楚国歌曲,联想到故乡的人和事,就不禁想起了自己远在故乡的家人和自己离别时的情景,心中不免悲凉。
最后一句“况值淮南木落时。”写诗人在听到楚国歌曲之后,更加思念家乡,再加上秋季到来,树叶凋零的季节已经来临。“淮南”,这里泛指淮河流域。“木落”,即树叶凋落。“木落时”,即指秋天。秋天一到,淮河两岸的树叶就会飘落下来,所以诗人会想到家乡的萧索景象。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歌的主题——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朴素,意境优美清新,情感真挚感人,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