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
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
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
诗句释义及注释:
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
- 献赋头欲白: 孟孺卿因参加科举考试而白发,形容其为官的辛勤和劳累。
- 还家衣已穿: 孟孺卿已经返回家中,意味着他结束了长时间的应试生涯。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
- 羞过灞陵树: 灞陵是古代地名,此处用来象征考试失败后的羞愧之情。孟孺卿在回家途中路过此地时,因羞愧难当而不愿停留,选择匆匆而过。
- 归种汶阳田: 汶阳是地名,这里指的是孟孺卿打算在家乡汶阳重新耕种,重新开始生活。
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
- 客舍少乡信: 孟孺卿在旅途中住宿的旅店很少提供家乡的消息,反映出他与家乡的联系不多。
- 床头无酒钱: 孟孺卿因为贫穷而没有余钱购买酒品,只能依靠清水解渴。
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
- 圣朝徒侧席: 孟孺卿感叹朝廷只把他放在座位的边缘,无法得到重用。
- 济上独遗贤: 孟孺卿认为自己在济州(今山东济南市)这样的偏远地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重用,感到自己被遗漏了。
译文:
孟孺卿参加科举落榜后,头发已斑白。回到家中时,他已经穿过了许多路,身上的衣服也已破旧不堪。他羞愧地经过灞陵(一个地名),决定不再回头继续前行,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汶阳(另一个地名),在那里重新耕种田地,开始新的生活。他在旅途中的住所里很少收到家乡的消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酒品。他感叹朝廷只把他放在座位的一边,让他得不到重用;他在济州(今山东济南市)这样的偏远之地,也感觉自己被遗忘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孟孺卿落第归家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奈。首两句“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形象地表达了孟孺卿参加科举考试时的疲惫与无奈。接下来的“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则揭示了他面对落榜时的羞愧与决心。然而,诗中的“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又透露出孟孺卿对家乡联系的稀少以及生活的困顿。最后一句“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更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冷落和个人境遇的不满。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孟孺卿落第归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身的感慨和思考。